书摘
这座城市实在没有多少可值得炫耀的标志性建筑,倒是街头的厕所修得很漂亮,外形五花八门,个个颇具特色,不经意间成为这座城市一道别致的风景。据说外地人到此地旅游,拍照时实在找不到理想的背景,便来了个“黑色幽默”,选一个厕所的侧面入镜,照片冲出来,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是城市的别墅或洋房呢。
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千万别小瞧了厕所,在西方它可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见微知著的重要标志。的确,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厕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在城市更是“不可一日无此君”。
据说国内某些城市,外地人进城*不方便找的“方便之处”便是厕所。而某些厕所的卫生状况常常让如厕者“捂着鼻子进去,踮着脚尖出来”,而“特殊气味”也就成了通往厕所的导向路标。形象点说厕所好比城市中一个硕大的“痰盂”,正因为有了它的吸纳功能,大家才可以神定气闲,日复一目地吐故纳新。干百年来尽管“唯厕是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试想,假若一个城市缺少了厕所,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景象!
萧嘉孜就对厕所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们乡下老家,厕所被称作茅厕、茅坑或茅房。他本名萧家子,人长得精瘦细小,加之为人处事又太小气,别人戏称他为“小家子”。现在的名字是他进城以后,查经求典,测字卜卦,费了不少脑细胞取出来的。萧嘉孜,嘉,嘉言懿行;孜,孜孜不倦,都是上好的字眼。而其中的高深含义,他那文盲老爹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他心目中,还是萧家子好听,萧家子,萧家的儿子、萧家的子孙,既浅显又易懂,多好的名字啊! 至于为什么改成现在这个对他来讲既难写又难懂的字眼,萧嘉孜的老爹到咽下*后一口气都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只好抱憾九泉了。
尽管萧嘉孜的老爹是个“准文盲”,然而到了萧嘉孜这一辈却是出奇地好学。从饭桌到炕头,从田间到茅坑,都有少年萧嘉孜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身影,尤其难得的是他还见缝插针,就连蹲茅坑手上也要捧上一本书研读。就这样萧嘉孜一直从乡下学到城里,学习地点也由过去阴暗逼仄的小茅屋到后来越来越宽敞明亮的洗手间。学习条件自然是今非昔比,大大改观。然而,蹲厕所读书读报的特殊嗜好却一直没有改掉,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至发展到*后只要上厕所如果不带上书报就解不出大便来。
萧嘉孜又天生地敬惜字纸,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读文史方面的杂书。尽管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读得很苦、很细。早些年,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