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几乎没有几个人像老舍这样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他曾花费很大精力制作通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文学世界的重要构成;在非通俗性的许多作品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通俗性——语言、情节两大基本要素之外,还表现在人物形象、审美情趣的民间色彩;他还曾花费很大的精力探讨民间通俗文学的理论问题,其深刻独到的见解既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他为推动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品格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察民间通俗文学对老舍的影响,*值得重视的是两个相关的事实:出身于下层旗人家庭,生长于二十世纪初期。 在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摆在少年老舍面前几种文学样式:古典文学,民间通俗文学,新兴文学。它们以不同的力量和方式吸引着老舍的审美兴趣,作用着老舍审美意识的原始积累和早期形成。 中国古典文学走进二十世纪就已经失去蓬勃生机,其正统地位也开始遭遇各方面的挑战,虽然在私塾、庙堂、学校及守旧的文人中间还受到推崇,但在这些地盘之外却有些“萧条”,而且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它所遭受的挑战更为严重。作为“文学知识”它尚有一定的市场;但作为审美对象则失去足够的魅力。少年老舍在学校里读的是古典诗文,但业余时间却将兴趣寄托在民间通俗文学方面。 所谓的“新兴文学”与老舍四十年代所说的“新兴文学”不同,后者指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这里指梁启超、黄遵宪们提倡的“新小说”、“新诗”等等,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思想文化界的先驱们所倡导和创作的既异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的“近代文学”。毫无疑问,这些文学样式适应先进思想文化生产力的革命需要而兴起,也伴随着先进思想文化势力的壮大发展而逐渐显示出勃勃生机。并且启动和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它既没有古典文学那般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没有五四新文学那样彻底的革命性和迷人的现代性,既不像古典文学那样长期属于**话语的组成部分而具有正统性和统摄力,也不像五四新文学那样因贴近下层、关心民间而得到庶民及知识分子比较广泛的响应。它只在极少数先进思想文化者中间流行,走不进下层社会,对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生活于下层市民中间的老舍,也就没法产生实际影响。 真正填充老舍审美空间、对其文学意识的生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民间通俗文艺。清末是民间通俗文艺*为繁荣的时期,北京下层市民社会是民间通俗文艺*发达的地方。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生来就享受“铁杆庄稼”,这给了他们不劳而获的特权,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发展。“当兵,是旗人们活在世界上**的前程,也不管你的日子过得怎样惨,不许从事额外的经济活动,不许擅离本旗的驻地,是铁定的规矩。多一文钱没处挣,多一步路不让走,……人要像鸟儿似的,被关在笼子里一辈子。……在这种世代承袭的人生悲剧里,旗人们精神上的苦闷抑郁可想而知。”于是,他们把精力和才智消耗在生活的艺术上,这就形成全民族“生活艺术化”倾向。 P3-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