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

  • 作者:石兴泽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049486
  •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01日
  • 页数:322
  • 定价:¥2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对于伟大的作家而言,无限的生命远远大于有限的的自然生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老舍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文学生命、人格精神还活着,活在人们的心里,活在二十世纪,也活在时代文学的延续中。在人们的文学阅读中,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影视文学中,在新时期京味文学中……都能感受到老舍的存在,感受到他对二十世纪末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本书将老舍置于二十世纪文学中,全面认识老舍文学世界的形成发展、转折探索、风格特点及其致因机制。在深化认识老舍的同时,也探讨二十世纪诸种文学现象、思潮、形态对老舍的影响。这是一本较具创新观点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文章节选
    在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几乎没有几个人像老舍这样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保持如此密切的关系。他曾花费很大精力制作通俗作品,这些作品是他文学世界的重要构成;在非通俗性的许多作品中,也表现出很明显的通俗性——语言、情节两大基本要素之外,还表现在人物形象、审美情趣的民间色彩;他还曾花费很大的精力探讨民间通俗文学的理论问题,其深刻独到的见解既是他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他为推动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品格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考察民间通俗文学对老舍的影响,*值得重视的是两个相关的事实:出身于下层旗人家庭,生长于二十世纪初期。 在那个激烈动荡的时代,摆在少年老舍面前几种文学样式:古典文学,民间通俗文学,新兴文学。它们以不同的力量和方式吸引着老舍的审美兴趣,作用着老舍审美意识的原始积累和早期形成。 中国古典文学走进二十世纪就已经失去蓬勃生机,其正统地位也开始遭遇各方面的挑战,虽然在私塾、庙堂、学校及守旧的文人中间还受到推崇,但在这些地盘之外却有些“萧条”,而且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它所遭受的挑战更为严重。作为“文学知识”它尚有一定的市场;但作为审美对象则失去足够的魅力。少年老舍在学校里读的是古典诗文,但业余时间却将兴趣寄托在民间通俗文学方面。 所谓的“新兴文学”与老舍四十年代所说的“新兴文学”不同,后者指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这里指梁启超、黄遵宪们提倡的“新小说”、“新诗”等等,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思想文化界的先驱们所倡导和创作的既异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的“近代文学”。毫无疑问,这些文学样式适应先进思想文化生产力的革命需要而兴起,也伴随着先进思想文化势力的壮大发展而逐渐显示出勃勃生机。并且启动和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它既没有古典文学那般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也没有五四新文学那样彻底的革命性和迷人的现代性,既不像古典文学那样长期属于**话语的组成部分而具有正统性和统摄力,也不像五四新文学那样因贴近下层、关心民间而得到庶民及知识分子比较广泛的响应。它只在极少数先进思想文化者中间流行,走不进下层社会,对出身于满族旗人家庭、生活于下层市民中间的老舍,也就没法产生实际影响。 真正填充老舍审美空间、对其文学意识的生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中国民间通俗文艺。清末是民间通俗文艺*为繁荣的时期,北京下层市民社会是民间通俗文艺*发达的地方。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生来就享受“铁杆庄稼”,这给了他们不劳而获的特权,也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发展。“当兵,是旗人们活在世界上**的前程,也不管你的日子过得怎样惨,不许从事额外的经济活动,不许擅离本旗的驻地,是铁定的规矩。多一文钱没处挣,多一步路不让走,……人要像鸟儿似的,被关在笼子里一辈子。……在这种世代承袭的人生悲剧里,旗人们精神上的苦闷抑郁可想而知。”于是,他们把精力和才智消耗在生活的艺术上,这就形成全民族“生活艺术化”倾向。 P3-P5
    目录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序 温儒敏/1
    一个城市贫民作家的精神历程 王富仁/1
    ——石兴泽《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序小引 /1
    上编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3
    第二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古典诗文/33
    第三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五四文学/56
    第四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78
    第五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抗战文学/100
    第六章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五六十年代文学/116
    第七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影响下的老舍创作/138
    下编 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章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表存形态及其矛盾运动/153
    第二章 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对立统一走出人生怪圈/199
    第三章 情感宣泄与理性制约及其对生活和创作的影响/219
    第四章 老舍文化心理与文学意识发展嬗变的双重奏演/250
    第五章 四重意识:老舍五六十年代文化心理的横向分析/281
    第六章 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老舍文化心理的传统走向/291
    后记/31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