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符号学》是教育部1999-2000年度“研究生教学用书”遴选**书目之一,它填补了我国研究生教材,特别是外语专业教材的一个空白。担当编著重任的作者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铭玉教授,他是我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我有幸在1994年**届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上结识作者,并聆听了他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在以后的几次大会上,王铭玉教授都是积极参与者,并关心学会的成长。事后了解到,他自1993年起便开设“符号学”课程,在国内起步甚早。立项后经过作者三年的努力,本书的出版可谓瓜熟蒂落。
本书作者在全书开端摘引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三段话,意味深长。semeion(符号)一词*早出现于希腊语,我国则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周易·系辞上》)之说,但时间老人在数千年中没有让我们的先辈在符号问题上有更大的作为。后来,哲学家洛克(Locke)启用了semiotika(符号学)一词,定义为“符号的学说,……;其任务是考虑符号的本质,思维利用它来理解事物,或将这方面的知识传达给他人。”可惜这个问题提出后便搁下了。直到索绪尔才明确指出语言学将属于全部人文事实中一个非常确定的领域——符号学(s6miologie2),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
索绪尔在他有生之年,虽然未能在这崭新的领域深入展开研究,但是他以学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惊人的科学预见力正确地指出,符号学“这门科学还不存在”,“但是它有存在的权利”。应该说,整个20世纪,特别是下半叶,是人们通过细心的研究,将这门“还不存在”的科学建立为“存在”的科学的时期,为符号学争得“存在的权利”,这个业绩不能抹杀。
如今,我们一方面认识到语言是全部符号事实中的一个特殊系统,对语言学的研究推动了对符号学的研究,对符号学的认识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我们对其他符号系统的研究。这就是说,符号学有广阔的目标,它的理论旨在探索意义的生成。任何意义,不仅仅是书面语的意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至抽象的模型、结构、主体意识都应纳入它的视线之内。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编写本书是为了实现索绪尔的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