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第三节 影视的审关教育功能
席勒是18世纪德国**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他在《美育书简》(一译为《审美教育书简》)中,从“完满人性”的角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美育。他认为凡人皆有“人的人格”和“人的状态”这两种基本因素,前者代表着人的自我、形式和理性,形成感性冲动。所谓完满人性或人性的理想境界,就是这两种冲动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必须经由后天的第三种力量或冲动形式来实现,这便是“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状态也就是克服感性和理性各自片面性的审美状态,这种审美状态使人“在美的观照中,心情处于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从而达到“完满人性”。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而使人成为“审美的人”的教育便是美育。因此,美育也就是培养人的“完满人性”并成为“完整的人”的一种教育,涉及到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即建构审美心理结构的问题,关系到内在的人性、心灵的塑造。
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自己的目的。现阶段,大众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影和电视作品。
影视艺术**地融合了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等艺术元素,它所提供的审美信息是“喷射”状态,在同一时间内,各种信息一齐涌来,而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是线形状态,使受众单通道地接受。观众观看影视作品必须耳目并用,调动各种感知能力,方能心领神会,这对于培养“通感”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另外,影视艺术是视觉的具体性和再现性与听觉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的典范,因此,观众通过欣赏影视艺术,对综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在肯定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影视观赏时间与空间是由影视艺术家限定的,客观上也就剥夺了观众的自由。画面运动性是影视艺术主要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使观众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欣赏传统艺术(如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时,反而能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P1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