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水污染控制工程
QQ咨询:
有路璐璐:

水污染控制工程

  • 作者:赵庆良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564308
  • 出版日期:2005年04月01日
  • 页数:445
  • 定价:¥4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和深入地阐述了有关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充分反映了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全书共13章,第1章概述了水污染现状;第2章阐述了水中污染物的组分及物理、化学、有机物、微生物学和毒理学指标;第3章详细介绍了废水的物理处理工艺;第4章论述了废水的化学处理工艺;第5章介绍了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原理;第6章详细介绍了废水的悬浮生长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第7章全面分析了废水的附着生长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第8章系统介绍了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第9章介绍了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第10章简单介绍了废水的消毒处理工艺;第11章介绍了废水的生物固体处理、回用和处置;第12章介绍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水的回收与再用;第13章简要介绍了废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和管理。全书内容详尽、系统全面,既体现了国内外*新研究成果,具有先进性和理论深度,又展现了工程应用情况及前景,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的研究、设计与运行管理人员使用。
    目录
    目 录
    1 概论1
    11 水污染种类与现状1
    111 水污染种类1
    112 水污染现状3
    12 水污染危害与控制意义4
    121 水污染危害4
    122 水污染控制意义4
    13 水污染控制方法5
    131 清洁生产5
    132 废水处理工艺、现状与发展方向5
    133 固体与生物固体处理工艺、现
    状与发展方向8
    134 处理后废水的回收与再用9
    复习思考题9
    参考文献9
    2 水污染的组分及衡量指标11
    21 物理组分及特征指标11
    211 色度11
    212 浊度12
    213 温度12
    214 密度12
    215 固体与粒径分布12
    216 吸光度与透光率13
    217 电导率13
    218 臭味14
    22 化学组分及指标14
    221 pH值14
    222 碱度15
    223 氮15
    224 磷17
    225 硫18
    226 氯化物19
    227 金属19
    23 有机污染物质及指标22
    231 有机物含量测定22
    232 生化需氧量(BOD)23
    233 化学需氧量(COD)24
    234 总有机碳(TOC)24
    235 BOD、COD和TOC的相互关系25
    236 理论耗氧量(ThOD)25
    237 可吸收紫外的有机组分25
    238 油和油脂26
    239 表面活性剂26
    2310 特殊的有机化合物27
    24 微生物学特征及指标29
    241 地表水和废水中常见的微生物29
    242 致病生物30
    243 指示生物30
    244 细菌与病毒的计数和鉴定30
    24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32
    25 毒性学特性及指标32
    251 毒理学实验的意义33
    252 毒理学实验33
    253 毒理学实验常用参数34
    复习思考题35
    参考文献35
    3 废水的物理处理工艺36
    31 格栅36
    311 粗格栅36
    312 细格栅37
    313 微滤机38
    314 筛渣的特性与处置39
    32 调节池39
    321 调节池的功能40
    322 调节池的设计计算40
    33 混合及混合器44
    331 废水处理中的连续快速混合44
    332 废水处理中的连续混合45
    34 重力分离理论45
    341 颗粒沉降理论46
    342 不连续颗粒沉降48
    343 絮凝颗粒的沉降50
    344 斜板(管)沉淀51
    345 受阻(分层)沉淀53
    346 压缩沉淀54
    347 加速流场中的重力分离54
    35 沉砂池55
    351 平流式沉砂池55
    352 曝气沉砂池57
    353 钟式沉砂池58
    354 固体脱砂58
    355 砂砾量、特性、处理和处置59
    36 初次沉淀池60
    361 沉淀池性能60
    362 沉淀池的形式与构造及其设计60
    363 固体和浮渣的定性和定量66
    37 快速澄清池66
    371 强化颗粒絮凝67
    372 渣砾层絮凝和沉淀的分析67
    38 旋流与涡流分离器67
    381 旋流分离原理67
    382 旋流与涡流分离器系统与设计68
    39 气浮70
    391 气浮原理70
    392 气浮处理系统与设计73
    复习思考题78
    参考文献78
    4 废水的化学处理工艺79
    41 化学中和、结垢控制和稳定化79
    411 pH值调节79
    412 结垢潜在性的分析80
    413 结垢控制81
    414 稳定化82
    42 化学混凝84
    421 化学混凝基本原理84
    422 废水中颗粒的自然性质86
    423 表面电荷的发生和测量87
    424 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脱稳87
    43 化学沉淀90
    431 化学沉淀法基本原理90
    432 化学沉淀法除氨91
    433 化学沉淀法除磷91
    434 化学沉淀去除重金属和溶解性
    无机物质92
    44 化学氧化94
    441 化学氧化基本原理94
    442 易于生物降解(BOD)与难于生
    物降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氧化95
    443 氨的化学氧化96
    45 化学药品的贮存与投加97
    451 化学药品贮存和装卸97
    452 固态、液态与气态化学药品投
    加系统97
    复习思考题100
    参考文献100
    5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原理101
    51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概述101
    511 有机物降解的过程与规律101
    512 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103
    513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工艺类型103
    52 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分类与鉴定104
    521 细胞成分104
    522 细胞结构105
    523 环境因素107
    524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108
    525 分子工具的使用110
    53 微生物代谢111
    531 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能源111
    532 营养和生长因子的需求112
    54 细菌的生长112
    541 细菌的生长与繁殖112
    542 生物量及其表征113
    543 化学计量式用于估算生物量
    产率和需氧量115
    544 不同条件下生物量合成产率系数116
    55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117
    551 可溶性底物的利用速率117
    552 可溶性底物的生物增长速率118
    553 总挥发性悬浮固体和活性生物量119
    554 底物利用和生物量增长的
    动力学系数119
    555 颗粒有机物质转化为可溶性
    底物的速率120
    556 摄氧速率120
    557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20
    56 有机物的好氧生物氧化120
    561 有机物好氧氧化的微生物类群121
    562 有机物好氧氧化的化学计量式121
    563 生长动力学121
    564 环境因素121
    57 生物硝化与反硝化122
    571 生物硝化122
    572 生物反硝化125
    58 生物除磷128
    581 生物除磷的微生物学128
    582 生物除磷的化学计量式129
    583 生长动力学129
    584 环境因素130
    59 氧的传递理论131
    591 基本原理131
    592 氧转移速率与供气量的计算132
    593 供氧方式134
    复习思考题135
    参考文献135
    6 废水的悬浮生长好氧生物处理工艺 136
    61 悬浮生长好氧处理工艺的物料平衡136
    611 生物量质量平衡136
    612 底物质量平衡138
    613 混合液活性污泥浓度和活性污泥
    产量139
    614 活性污泥的表观产率140
    615 需氧量140
    616 设计运行参数141
    62 有机物氧化和硝化工艺141
    621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142
    622 串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146
    623 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工艺146
    624 高负荷曝气活性污泥工艺148
    625 分段进水活性污泥工艺 148
    626 接触稳定活性污泥工艺 148
    627 高纯氧曝气活性污泥工艺149
    628 传统延时曝气活性污泥工艺149
    629 氧化沟工艺150
    6210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150
    6211 循环活性污泥系统(CAASTM)
    工艺153
    6212 两段污泥工艺 153
    63 生物反硝化脱氮工艺 153
    631 前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153
    632 后置缺氧反硝化脱氮工艺157
    633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158
    634 外加碳源的两级硝化/反硝化
    脱氮工艺161
    635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162
    636 厌氧硝化回流液的脱氮--
    SharonTM工艺163
    64 生物除磷工艺163
    641 A/O工艺和A2/O工艺164
    642 UCT工艺和Johannesburg工艺164
    643 改进的Bardenpho工艺 165
    644 VIP工艺 166
    645 序批式反应器(SBR)工艺166
    646 PhoStripTM工艺166
    647 生物除磷工艺设计应考虑的要素167
    648 生物除磷工艺的控制168
    65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169
    651 膜生物反应器的特点169
    652 膜生物反应器的分类170
    653 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171
    654 膜污染机理与控制172
    655 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处理能力174
    66 悬浮生长曝气塘174
    661 悬浮生长曝气塘的类型175
    662 双动力推流塘系统176
    复习思考题176
    参考文献176
    7 废水的附着生长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78
    71 附着生长处理工艺概述178
    711 生物膜中的底物通量179
    712 生物膜中的底物质量平衡179
    713 底物通量限制180
    72 生物滤池181
    721 生物滤池的一般构造与净化过程181
    722 普通生物滤池182
    723 高负荷生物滤池186
    724 塔式生物滤池190
    725 活性生物滤池191
    73 生物转盘192
    731 构造与特征192
    732 典型工艺流程193
    733 设计与计算194
    74 淹没式生物滤池196
    741 淹没式生物滤池的构造197
    742 淹没式生物滤池的池型198
    743 淹没式生物滤池的典型工艺
    流程199
    744 淹没式生物滤池的设计与计算199
    75 生物流化床201
    751 两相流化床201
    752 三相流化床204
    76 固定膜-活性污泥的复合工艺204
    761 复合工艺基本原理204
    762 复合工艺的载体种类与性能205
    763 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208
    77 固定膜-稳定塘的复合工艺209
    78 生物膜/悬浮生长联合处理工艺211
    781 活性生物滤池(ABF)工艺213
    782 普通生物滤池/固体接触
    (TF/SC) 工艺213
    783 粗滤池/活性污泥(RF/AS)
    工艺214
    784 生物滤池/活性污泥(BF/AS)
    工艺214
    785 普通生物滤池/活性污泥
    (TF/AS) 工艺214
    复习思考题215
    参考文献215
    8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219
    81 厌氧生物处理的沿革、特征及发展
    趋势219
    811 厌氧生物处理的发展沿革与应用
    现状219
    812 厌氧生物处理的特征221
    813 厌氧生物处理的发展趋势221
    82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222
    821 复杂有机物的厌氧降解222
    822 水解阶段223
    823 产酸发酵阶段223
    824 产氢产乙酸阶段224
    825 产甲烷阶段225
    826 其他厌氧生物处理过程227
    83 厌氧微生物生态学229
    831 影响产酸细菌的主要生态因子229
    832 影响产甲烷细菌的主要生态
    因子231
    833 影响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生态
    因子235
    834 厌氧生化反应动力学236
    835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
    优势种群的演替及相互关系237
    84 悬浮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238
    841 完全混合悬浮生长厌氧消化池238
    842 厌氧接触法239
    843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239
    85 附着生长厌氧生物处理法239
    851 升流式厌氧填充床反应器239
    852 厌氧膨胀床反应器240
    853 厌氧流化床反应器241
    854 降流式厌氧附着生长反应器241
    855 厌氧生物转盘242
    86 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工艺243
    861 UASB工艺的工作原理243
    862 颗粒污泥形成的原理及主要
    工艺条件243
    863 颗粒污泥的性质246
    864 UASB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原理246
    865 UASB反应器的若干发展250
    87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252
    871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原理252
    872 两相厌氧生物处理技术253
    873 *适液相末端发酵产物的选择253
    复习思考题254
    参考文献254
    9 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256
    91 废水深度处理概述256
    911 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256
    912 废水深度处理的应用范围与
    评价256
    92 深度处理技术257
    921 二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残余成分257
    922 深度处理技术的分类257
    923 有机和无机胶体及悬浮固体的
    去除258
    924 溶解性有机与无机污染物质的
    去除258
    925 生物组分的去除259
    926 工艺选择依据和运行数据259
    93 过滤259
    931 过滤工艺与滤池259
    932 深层过滤262
    933 表面过滤270
    934 膜过滤工艺272
    94 吸附281
    941 吸附原理281
    942 吸附剂及其再生283
    943 活性炭吸附动力学284
    944 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应用286
    945 颗粒活性炭接触器的分析和
    设计287
    946 粉末活性炭吸附器的分析和
    设计288
    947 粉末活性炭活性污泥处理法289
    95 离子交换290
    951 离子交换树脂290
    952 常见的离子交换反应290
    953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容量291
    954 离子交换化学291
    955 离子交换的应用293
    96 **氧化工艺294
    961 **氧化理论294
    962 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技术295
    963 **氧化工艺的运行296
    964 **氧化工艺的应用296
    复习思考题297
    参考文献297
    10 废水的消毒处理工艺298
    101 消毒理论298
    1011 理想消毒剂的性质298
    1012 消毒的方法和手段298
    1013 消毒机理299
    1014 影响消毒剂效果的因素299
    102 氯消毒302
    1021 氯化物的性质与化学302
    1022 氯的折点反应304
    1023 消毒工艺变量的测量和报告306
    1024 氯和各种氯化物的杀菌效率306
    1025 影响氯消毒效率的因素307
    1026 消毒所需氯剂量309
    1027 氯消毒时副产物的形成及控制310
    103 二氧化氯消毒311
    1031 二氧化氯的性质与消毒作用311
    1032 二氧化氯消毒效果312
    1033 二氧化氯消毒时副产物的形成
    和控制313
    104 臭氧消毒314
    1041 臭氧的属性314
    1042 臭氧消毒化学314
    1043 臭氧消毒系统的构成315
    1044 臭氧消毒效果316
    1045 臭氧消毒所需剂量316
    1046 臭氧消毒时副产物的形成
    及控制317
    105 其他化学消毒方法317
    1051 过氧乙酸317
    1052 臭氧/过氧化氢318
    1053 复合化学消毒工艺318
    106 紫外(UV)辐射消毒318
    1061 紫外辐射的来源319
    1062 紫外消毒系统的构成及配置321
    1063 紫外辐射的杀菌效果321
    1064 紫外剂量的计算324
    1065 紫外消毒的准则选取及系统
    评价324
    1066 紫外辐射消毒的环境影响326
    107 可选消毒技术的比较326
    1071 杀菌效果327
    1072 消毒技术的优点及不足327
    复习思考题328
    参考文献328
    11 固体与生物固体处理、处置和回用329
    111 固体与生物固体概述329
    1111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来源、性质
    与数量329
    1112 固体处理的一般工艺流程333
    112 污泥和浮渣的抽运334
    1121 污泥泵和浮渣泵334
    1122 水头损失335
    113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预处理335
    1131 碾磨335
    1132 筛选335
    1133 除砂335
    1134 混合与贮存336
    114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浓缩336
    1141 共沉浓缩337
    1142 重力浓缩337
    1143 气浮浓缩338
    1144 离心浓缩339
    1145 重力带式浓缩340
    1146 旋转鼓浓缩340
    1147 各种浓缩法的应用341
    115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稳定341
    1151 稳定的内涵341
    1152 碱式稳定法342
    116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厌氧消化344
    1161 工艺原理344
    1162 中温厌氧消化工艺概况345
    1163 中温厌氧消化的工艺设计346
    1164 池体设计的选择和混合系统348
    1165 提高固体负荷及消化池性
    能的方法350
    1166 气体的产生、收集和利用350
    1167 消化池的加热351
    1168 高温厌氧消化352
    1169 两相厌氧消化353
    117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好氧消化354
    1171 工艺概况354
    1172 传统的空气好氧消化法355
    1173 两级消化法357
    1174 自加热高温好氧消化法
    (ATAD) 357
    1175 高纯氧消化法 359
    118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调节、干化与
    脱水360
    1181 调节 360
    1182 脱水362
    1183 干化365
    119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加热干燥367
    1191 传热手段367
    1192 加热干燥产物的性质369
    1193 加热干燥产物的运输和贮存369
    1194 易燃及易爆危险物 370
    1195 空气污染和臭味控制 370
    1110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焚烧370
    11101 完全燃烧的基本方式371
    11102 多层炉焚烧372
    11103 流化床焚烧372
    11104 与市政固体垃圾联合焚烧373
    11105 空气污染控制373
    1111 固体与生物固体的堆肥373
    11111 工艺微生物学374
    11112 工艺概况374
    11113 设计要点375
    11114 与市政固体垃圾联合堆肥376
    1112 生物固体的土地施用376
    11121 生物固体处理场地的鉴定和
    选择376
    11122 设计负荷率377
    11123 施用方法378
    1113 生物固体的运输和贮存378
    11131 生物固体的运输方法378
    11132 生物固体的贮存379
    复习思考题379
    参考文献379
    12 水的回收与再用381
    121 概述381
    1211 废水回收与再用在水循环中的
    作用381
    1212 废水回收与再用的途径381
    1213 废水回收与再用中的公共健康
    及环境问题384
    1214 废水回收与再用中的标准385
    1215 废水回收与再用中的风险性
    评价386
    122 废水的回收及再用处理技术390
    1221 废水中污染物质去除技术390
    1222 水回收的传统废水处理工艺
    流程图390
    1223 水回收处理的预期效果391
    123 回收水的贮存393
    1231 蓄水池及相关问题393
    1232 敞口及封闭水池的管理对策394
    124 回收水在农田及风景区的浇灌回用396
    1241 灌溉水的水质评价396
    1242 其他问题398
    125 回收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冷却回用398
    1251 工业水的用途399
    1252 冷却塔补充水399
    1253 冷却塔的盐水平衡399
    1254 冷却塔系统中常见的水质
    问题400
    126 回收水在补充地下水的回注应用400
    1261 地下水的回注方法401
    1262 地下水回注的预处理要求401
    1263 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变迁401
    1264 地下水回注准则402
    127 回收水的计划间接与直接饮用水
    回用403
    1271 计划间接与直接饮用水回用 403
    1272 饮用水回用的标准与*终
    目标403
    128 废水回收和回用的规划404
    1281 废水回收和回用的市场预测404
    1282 回用水的价格分析405
    1283 废水回收和回用设施规划406
    复习思考题407
    参考文献407
    13 废水处理厂的设计、运行和管理408
    131 概述408
    1311 废水的组成分析408
    1312 废水处理厂的设计水量409
    1313 废水处理厂的设计水质411
    1314 废水处理后应满足的标准与
    要求412
    132 废水处理厂的设计413
    1321 设计步骤413
    1322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确定416
    1323 设计参数的选择418
    1324 废水处理厂的厂址选择422
    1325 废水处理厂的平面与高程布置422
    1326 废水处理厂的附属设施424
    133 废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426
    1331 废水处理与水质监测 426
    1332 固体与生物固体处理 430
    1333 臭气处理与臭味控制 435
    1334 废水处理厂的噪声控制437
    1335 废水处理厂的工艺自动控制
    简介438
    134 废水处理厂的能量消耗与提高能源
    效率的措施439
    1341 能量消耗439
    1342 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440
    复习思考题442
    参考文献44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