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品投资审视 1987年,荷兰画家梵。高的名画《鸢尾花》在美国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5390万美元成交,从而创下当时油画拍卖的*高价。而在40年前,这幅画的价钱不过8万美元。 大多数中国人当时是把它当做一个神话来看待的,要知道,那个时候我国一个中等城市辛勤积累一年的财政收入只够堪堪买下这幅画!这种生财之道让正在为温饱而努力奋斗的国人如何"看得懂"呢? 时隔六七年,这样的神话成了时时发生在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家常便饭",在大城市更是如此。张大千作于40年代的《仿周文矩洗婴图》、《秋林载酒图》、《蜀中山色图》、《沧浪鱼笛图》等画,50年代不过卖到一二百元,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了其中2张,成交价格均超过100万港元,傅抱石的一本仕女画册在香港索斯比拍卖行拍卖行卖到了300多万元,而当代画家刘宇一于70年代创作并珍藏的毛主席纪念堂的一幅大型油画在前年竟以760万港元被曾宪梓先生买走,*近,青年画家王林旭的一幅《和平万年》在香港拍卖行以1500万港元拍卖成功,创下中国画拍卖的"天价"。 国外早就有人说过,世上*富有的不是银行家,而是收藏家。美国**画廊馆长布良在调查计算后说,以1991年为例,投资大师油画的年回报率为51%,中国瓷器为40%,股票获益为25%,在我国,艺术品也历来被有生意眼光的人视为"软黄金"。有确切的估算表明,目前艺术品的价格在中国大陆以每年30%至50%的涨幅迅速增值,这使得一些敏感的新闻媒介将艺术收藏品与有价证券、期货和房地产并称为当今中国投资热中的"四朵金花"。在上海这个"股民"超过300万的地方,如今也流行起"炒股"不如"炒古"的说法来了,广州甚至还出现了邮市与股市逆行的奇观。 是市场经济使收藏活动中的艺术情趣与投资功效在当代中国成了可以"兼得"的"熊掌"和"鱼"。以投资者的眼光来看,书画作品显然是回报率*高的收藏品。目前,不仅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当代画坛巨匠的真迹均能达到数十万元以上,比之稍逊的画家,如号称"海上四大名旦"的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等人的力作也都能卖到数万元,行情于几年内看涨几十倍。但据*精明的人士看来,大陆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投资者寻觅、收藏的热点。 钱币的缺欠谷地民越来越为行家所看好。有人曾目睹,在上海肇嘉浜路太原路口的钱币交易市场上,一张1953年印制的三元面值人民币开价300元,铸有袁世凯头像的"大头"卖到近百元一枚。如今,不用说"刀币"、"布币"之类千年以前的稀见品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就连近年来发行的纪念币的身价也是逐日攀升。比如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行40周年发行的面值1元的纪念币而今成交价已突破150元,19944年6月发行的第十五届***足球赛金银章在上海豫园金行一上柜就被**一空,两个月后市场价已8倍于每枚2660元的售价。 新近投资潜力令人刮目相看的收藏品当数磁卡,1985年深圳发行的中国**套三枚面值87元的电话磁卡现在在香港市场上有人出3000美元收购,而1988年上海发行的面值为25元和60元的电话磁卡如今已增值至700多美元,100元人民币面值的磁卡成交价竟达1350美元! 除此之外,像紫砂茶壶,红白木家具等收藏品的价位基本上保持了20%到30%的年增长率,也成为圈内人士十分愿意光顾的收藏对象,*意味深长的是,一些记载着中国现代历史中政治和社会风云的收藏品的人格近来升不止。一张1955年版的某种全国粮票如今卖到了上千元的好价钱。在天津,有些外国人以一枚50-400美元的出价收购"文革"中的某种毛主席像章。 作为文明的载体,文物古玩与书画典籍等收藏品价格的稳步攀升明显地与传统文化的复兴联系在一起,它的****率因此也和当今世界对华夏文明辉煌历史的兴趣及对她未来的信心有密切关系。若要寻求*直接的价格关系,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这些年民众积蓄大增以外,下述几股来自外部的资金的拉动力是不容忽视的。一,台港及东南亚华人热衷回乡搜罗艺术品,他们多将兴趣集中于字画及陶瓷器皿,二,有经济兼文化头脑的"洋插队"归来人士以收藏为保值手段,他们的收藏品较为驳杂,三、深谙中华文化巨大价值的海外商人的艺术投资,执掌过"洛克菲勒帝国"的约翰.D.洛克菲勒的私人收藏品中就有几十件中国文物,一般说来,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中国古董、古钱、明清家具等,四、企业投资,国外大的企业集团一般都设有艺术投资部,它们将收藏品视为与黄金等价的"硬通货"。在国内*近举办的几次拍卖活动中,已有不少"三资"企业参与竞拍。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收藏是一种文化活动,但如同其他许多文化事业一样,在以经济优先为普遍准则的当代社会,离开了获利心理的驱动,它是不可能取得普及性的发展的,由以往文人骚客的雅事专利演化为**社会大众的投资行为,这是收藏的异化,但正是这种异化促成了收藏----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当代经济文明给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中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