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我这个定义是一道算术题①。 在文明哲学家看来,凡是人造的东西统统都是“反自然”、“非自然”、“不自然”——这便是人类文明了。 **、社会、法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种水稻、小麦,养猪、养羊,马车、飞机,试管婴儿、克隆羊……都是人造的,非自然的,都是文明。 对大自然的态度,人既亲近她,又疏远她。柏油、水泥路面,是对泥土路的厌恶和反抗,是对大自然的疏远。 所谓人类文明,就是人想方设法同大自然隔着一层。 人类*理想的生活是把自己从大自然界围隔出来,但在有些地方(如享用阳光、空气、淡水)又要求同大自然保持亲密的血缘关系。人是两面派、脚踏两只船,对大自然阳奉阴违②。 人有非自然(文明)的一面,又有自然的一面。人需要既生活在大自然中,又不直接生活在赤裸裸的自然界——于是便有了人类文明,有了它的功过。 人性就是两头都要兼顾。寻找平衡点是至关重要的。读者手中这本书的主题正是如何寻找这个*佳平衡点,熊掌、鱼翅兼而得之:摆脱大自然,又拥抱大自然。 人性像个钟摆,日夜在摆脱和拥抱这两头作来回运动…… “人性是很难侍候的!”大自然如是说,如是埋怨。 是的,大自然说对了。比如我就是一个很热烈的钟摆;我就是一个死不悔改的两面派:爱大自然,又想方设法同她隔着一层。我家的屋顶和四堵墙便是隔,窗户则是为了爱,让可爱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进来…… 你看,在一幢民宅身上就充分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两面派。有漏的屋顶是坏屋顶;夏天,让阳光直射进来的窗是不好的窗。只有到了冬天,这种能放进阳光的窗才是好窗。 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人性充分披露无遗的一部历史。 水库、水坝和兴修一切水利,是人对大自然干旱和水灾的不满。 从豆油灯、蜡烛到**的电灯,是人对大自然黑夜的不满,是对星光和月光的补充。电灯照明技术文明的大功劳在于,人类借助于它可以把漫长的黑夜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延长、丰富了生命,提高了生命的质量。但是电灯照明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原理正是物理学研究提供的。其中就有法拉第和安培等人的伟大贡献。 空调是人对大自然界气温过高或过低的不满。 移动电话则是人对自然空间距离之隔的不满。人取得这一胜利不过是近年来的事。这距离之隔,曾给人带来过多少不便和痛苦! 正因为有无数大大小小不满,才有了文明不断进步。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定义跑到我的笔端:人类文明就是人性对大自然(造物主)大大小小不满的无穷序列总和。 读者手中这本书的主题是对该不满无穷序列提出质疑。不满必须有个界限。有界限才有自由。 对地球人口增长就必须有个限制。对经济增长也要有个限制。人对大自然不满,应以不动摇地球生态环境系统为基本前提。并不是每个不满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