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晋李瀚作《蒙求》八卷,宋人徐子光为之作注。此书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分韵编排,自成特色,是一种较有影响的启蒙读物,有学者称之为“实初学之津筏”(《四库全书提要》)。明朝万历年间,萧良有仿其例而作《蒙养故事》,亦流行一时。杨臣诤综合二书优长,又加以修订增补,易名为《龙文鞭影》,使之成为明清��代广为流传的蒙学读物。清人李晖吉、徐潢作《龙文鞭影二集》,与《龙文鞭影》一道流行塾间。
龙文原是西域宝马,与蒲梢、鱼目、汗血并称四骏,后人常用来指那些才华出众的少年英才。南朝梁杨昱曾称赞堂弟杨惜(字遵彦)说:“此儿驹齿未落,已是吾家龙文。更十岁后,当求之千里外。”后来杨悟果然不凡,梁武帝时官太子太保,封开国公。杨臣诤取龙文见鞭影而奋蹄疾驰之意,名其书为《龙文鞭影》,希望“凡属驹齿未落者,皆当见鞭影而驰,以无负不佞校雠之苦志”(《龙文鞭影序》)。其寄望童蒙之意,殷殷至深。
此书在编排上很有特色。它既不是按人物或故事来划分,也不是按时代先后划分,而是依李瀚《蒙求》体例,按诗韵中的平声韵次序,按韵部划分,上平声十五韵(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十五韵(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成)。按现代汉语的读法,许多字已经不在同一韵部。如“元”韵中的一些句子,如按现代汉语的读法,则应归入“真”韵或“文”韵。但为了尊重原著,对这些按现代音韵标准来看已经不在同一韵部的句子,仍依其旧,不作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