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本作品放到当下的纪实文学领域来看,他也是题材比较重大而文学含量又较高的一部不能忽视的力作。本书是彭杨的一本口述实录作品,是出自“80后”作者之手的**部纪实类文学作品。与这一代中绝大多数按部就班地学习和工作的相比,这里描述的无疑只是个别现象。但个别中可见一般,他们游移主流和走向边缘,却不同程度地折射了他们自身和他们的环境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一部分人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在这本记述同龄人中的不幸者的作品里,我们能感觉到作者视野的下沉,目光的深邃,更能感觉到浸透在这视野与目光里的那种深深的关切,幽幽的焦虑,殷殷的责任。这也是本书*为独特的地方 书评
我看了以后有哭了好多次,觉得里面有很多自己的影子,突然感觉很想倾诉一下,这些事情就像真的发生在我的身边。——林萧(高中一年级)
作者真的很了解我们,虽然他采访的是一些边缘的学生,但是有很多青春期的感受我们也一样体验过。我喜欢他的文字和一种真诚叙述的方式,好像昨天写在日记上的话,今天就出版成书了。这本书和小说不一样,它直接抵达到了我们情感的核心。——毕华(大学中文系二年级)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把其中喜欢的章节复印下来,当作一种能够支持我的文字圣经。我的心理也很消极,甚至有点“问题”,但是看到他的文字时,内心就特别的安静平和。我是学艺术设计的,我设计了一件衬衫,把彭扬的头像绘制在上面,像切·格瓦拉一样有段时间天天穿在身上,他成了我的精神偶像。——魏余波(大学艺术设计系一年级)
以前我也看过很多青少年心理调查之类的图书,那些书虽然是一些社会工作者认真采访的结果,可总觉得是在说数,感觉很假。而彭扬的这本书写的很真实,很多感触我都亲身经历过,没有真实的还原,我很感动,希望有这位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华世界思想和生存的独行者。——陈安栋(高中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