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学术建设及其原创性的发生,直接来源于学术主体的个人。下面分别就学术主体是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略抒己见,以期对当代学术的理论创新能够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
1.大脑功能的严酷洗礼
真正的学术迈步,与学术原创性的发生,除了主体要有“精神支柱”之外,还有一个大脑功能、机制(连及思维方式)的问题。“习惯成自然”,一切(好的、坏的)都会成为“传统”。人云亦云,平庸思想的来回搬运,思维方式的死气沉沉,“三人成虎”的虚假故事……使当今的学界难以伸腰,也难以与“问题”对话。
从“大脑功能、机制”方面开刀,这似乎多是西方人的“手术”,因为他们历来所重者是“认识论”问题。康德的“先验批判”,早已闻名遐迩,近有年青学者刘士林君所著《先验批判》(上海三联出版社)足可为鉴,于此从略。笔者想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哲学家如何首开康德先例,要在人的大脑中打扫旧世界的“牛栏”。请看培根的“四假相”(“四幻象”)说。培根认为大脑中的一切错误的意见、偏见或幻象(假相),其有四种:“(一)种族的幻象(idolatribllS)是人类头脑的本性所固有的,其中有**因(目的论)的概念和把人的愿望加给自然的习惯。(二)洞穴(speclls)的幻象是个别的人所特有的,这是由于他有特殊的性格、教育和交往,由于他所读的书籍和所崇拜的P1权威,如此等等。(三)市场(fori)的幻象是*繁杂的一种,因词语和名称的联想而起。词语常常被用来作不存在事物的名称,或者作现实事物的名称,但是混乱、定义含糊,由事物仓促抽绎而成。(四)剧场(theatri)的幻象出自错误的理论或哲学,出自被歪曲了的论证规律”。①
“种族幻象”和“洞穴幻象”,多由人的出身和个性、喜爱带来,这是很自然的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很难克服这两种人类所固有的幻象。但*麻烦者,还是“市场幻象”与“剧场幻象”。前者仅是人类第二信号系统所发生的问题,或说是日常生活中“词语学”与“逻辑学”的问题;后者则纯属思想理论和思想方式方面的问题。四种幻象分属两个层面,即深层与表层(一、二幻象属于深层方面,三四幻象属于表层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对我们当今的学术界,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三、四幻象。比如八十年初期,关于哲学三范畴论(感性——知性——理性)的讨论便是如此。本来哲学三范畴论,是康德先验批判哲学的拱心石,也是康德对哲学的伟大贡献与推进,它打破、并清理了二范畴论(感生——理性)的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