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的“妓女题材” 老舍的《月牙儿》是“妓女题材”作品。“妓女题材”是中外文学家津津乐道的题材,文学家们往往借以表现对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以中国文学为例,以妓女为题材的作品,首推唐传奇中的《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元杂剧中,写妓女的有关汉卿的《救风尘》、《金线池》和《谢天香》等。与唐传奇相比,元杂剧对妓女本身的悲惨生活的描写深了一层,往往表现妓女的痛苦和对黑暗势力进行反抗的斗争精神。明代拟话本中.以妓女为题材的很多,出色的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两篇话本反映了妓女的悲惨命运和市民的爱情生活。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写到了妓女,但剧作主要是借爱情悲剧抒发兴亡之感。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大不同于以前所有文学作品中的妓女形象,是一位思想境界很高的爱国女子。
现代文学史上,以妓女为题材的作品比古代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较为突出的有王统照的《湖畔儿语》、沈从文的《丈夫》、丁玲的《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曹禺的《日出》和老舍先生的《微神》及《月牙儿》。现代文学反映妓女生活的作品比过去深刻得多,作家的眼光越来越集中到产生妓女制度的社会根源上。尤其是《月牙儿》,老舍对妓女的心灵创伤的挖掘可谓深入。比起古代写妓女的小说来,《月牙儿》是悲剧中的悲剧,是悲剧中的**。 ·《月牙儿》创作缘起 老舍曾说:“《月牙儿》本身是《大明湖》中的一片段。《大明湖》被焚之后,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这一段,不用说,是《大明湖》中*有意思的一段。但是,它在《大明湖》里并不像《月牙儿》这样整齐,因为它是夹在别的一堆事情里,不许它独当一面。由现在看来.我宁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祥子是《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力壮、吃苦耐劳的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他的全部理想是自己买一辆车,做个“独立”、“自由”的车夫,而三起三落的买车挫折,却破灭了他的人生理想,使他陷入绝望。祥子变成了一个自私、无赖、病弱的行尸走肉。作者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情节,整部《骆驼祥子》,就是祥子从自强上进而沦为自甘堕落的悲剧史。
祥子淳朴、善良、正直。他摔坏了曹先生的车,决意赔偿;为保护曹家,被孙侦探勒索了全部积蓄,却不拿取曹先生家产的一分一毫;他用“轻易不撒手”的钱帮助老马祖孙:这些细节,都描述了祥子的善良。
祥子有倔强的个性。他虽不善言辞,但只要认定了自己的信念,谁也改变不了。他只想拉车吃饭,不肯做老板收租金;不肯与刘四讲和,尽管这样做可以继承大笔的财产。他身上带有农民式的倔强和固执,这种性格也使得他无法接受新事物,决定了他理想破灭以后不可能找到新路,必然走上自毁之途。
祥子一生都在反抗,却都流于盲目。他试图走一条个人奋斗之路。这种狭隘的意识使他变得自私,唯利至上。祥子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却用在意气用事、肆意报复上,使反抗流于消极、盲目,*终落了个自甘堕落的可悲结局。
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其典型意义在于作者不仅真实控诉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也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的主题。
《月牙儿》中“我”的形象 “我”是《月牙儿》中的主人公,她年轻、善良,富有理想,她深信“ 恋爱神圣”。她又想通过“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劳力自己挣饭吃”,实 现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对出卖肉体以求生存的母亲,“我”曾充满了不解、不满和仇恨。但当“我”沉醉在理想“梦”中时,“我”却一步一步地重踏母亲走过的路。当现实迫使“我”用批判的新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曾经追求过的理想时,“我”终于悟出,在人饿着肚皮的时候,是没有“恋爱神圣 ”、婚姻自由可言的。“我”一步步接近了母亲的生活哲理,母女的思想由分离达到了基本的统一。
老舍通过展现“我”“希望—失望—痛苦—绝望”的人生轨迹,全景式地再现了“我”出卖自我的悲惨一生,对“我”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并通过“我”揭示: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婚姻自由”、“恋爱神圣”不过是骗人的空梦。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骆驼祥子》和《月牙儿》这两本小说,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