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精装)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精装)

  • 作者:丘光明
  •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32844
  •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1日
  • 页数:190
  • 定价:¥2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计量科学源于远古,扩展于现代。中华文明5000年以来,计量技术一直与社会生产、商品交换互相促进,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计量技术的*大特点,是受到儒家礼乐制度的深刻影响。古代经典著作《尚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记》云:“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000多年来,度量衡的发展与乐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以乐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单制,经过《汉书》整理成文,代代相袭,至清朝仍被康熙、乾隆所遵从,甚至延续至中华民国时期。同时,由于受古制的束缚,度量衡的改制与创新皆难以被接受,如宋朝学者李照奉诏制乐秤,提出将秦汉以来的16两1斤制改为10两1斤制,以1升水之量定1斤之重,然而,这一更加科学的制度,却未被采纳。尽管如此,中国的度量衡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地发展着,*终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而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中英对照的《中国古代计量史图鉴》,便是从这个历史宝库中精选出来的*具代表性的器物图片,并加以扼要论述,它从一个特殊的层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与各国计量史同行进行交流的极好书
    目录
    一、原始的数量和时间概念
    二、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三、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时间的测量
    1.先秦时期历法的制定
    2.先秦时期的时间测量
    四、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与混乱的时期
    1. 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度量衡的发展
    2.诸侯割据度量衡从混乱到逐步趋向统一
    (1)齐国的度量衡
    (2)楚国的度量衡
    (3)赵国的度量衡
    (4)诸侯割据度量衡制度混乱
    五、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1. 商鞅变法与商鞅铜方升
    2.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3.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1)颁发统一度量衡的法令
    (2)沿用战国(秦)时度量衡制度、法规
    (3)制造和颁发度量衡标准器
    (4)实行严格的检定制度
    六.承上启下的汉代度量衡
    1. 标准的建立
    (1)用人体定度量衡标准
    (2)用自然物定度量衡标准
    (3)用有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定度量衡标准
    2.单位制的制定和标准器的制造
    (1)审度
    (2)嘉量
    (3)权衡
    七、从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到隋朝的统一
    1.从刘徽、荀勖考校秦汉时期制度而知魏晋时期的度量衡
    2.“南人适北,视升为斗”的南北朝度量衡
    3.隋朝的统一和度量衡的大、小制
    (1)隋朝统一度量衡
    (2)度量衡大小制产生的原因以及量天尺的使用
    八、唐宋时期的度量衡
    1.唐朝度量衡
    2.宋朝的度量衡
    (1)北宋统一度量衡及刘承珪创制戥秤
    (2)李照乐秤
    (3)两宋度量衡量值考
    九.汉至唐宋时期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天文计时仪与漏刻
    2.计时机械的发展
    3.指南车与记里鼓车
    (1)指南车
    (2)记里鼓车
    4.大气湿度的测量
    5. 风向、风速的测量
    十、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
    1.元朝的度量衡
    2.明清的度量衡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明代度量衡
    (2)清代度量衡标准的修订
    十一、元明清时期的计量技术
    1.郭守敬创高表测影
    2.元、明时期的计时仪器
    3.物质比重的测量与在度量衡标准上的应用
    4.明清时期的测量技术
    十二、近代对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1.海关主权的丧失和海关度量衡的产生
    2.营造库平制与米制并用的时期
    3.市用制确立与米制推行
    附表:中国历代度量衡量值表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