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雅可夫斯基——二十世纪文学泰斗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雅可夫斯基——二十世纪文学泰斗

  • 作者:岳凤麟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67433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281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马雅可夫斯基曾是文学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1893年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中学时代就是个叛逆者,1908年成为布尔什维克的一员。他欢呼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称之为“我的革命”。在苏维埃政权*艰苦的时期,他写诗、画宣传画,坚定地捍卫年轻的**。作为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是革命年代*激进的旗手,他的《穿裤子的云》、《列宁》、《好》等名作贯穿着“巨大的爱,巨大的憎”,简洁的词句、喷发的激情,不愧他“憎恨一切尸体,崇拜一切生命”的宣言。作为剧作家的马雅可夫斯基也并不逊色。他的《宗教滑稽剧》在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上演,成为“戏剧的十月”*先锋的实践。
    马雅可夫斯基情绪低落,不仅剧作备受攻击,他筹办的个人创作20周年成就展览会也遭到冷落,没有多少参观者,也没有重要人物出席。他还患上了喉咙病,医生劝他不要再像从前那样到处去朗诵。1930年4月14日早晨,女演员维罗尼卡刚离开马雅可夫斯基的工作室,屋内便传来一声枪响。马雅可夫斯基用勃朗宁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留下一封《致大家》的信:“我现在的死,不要责怪任何人,更不要制造流言蜚语。死者生前对此极为反感。”实际上这封遗书写于数日之前,他对未了之事一一细心交待
    目录
    第1章 青春年少 卓立独行
    ——青少年时期(1893-1912)
    1 “我——是格鲁吉亚人”
    2 1905年革命的洗礼
    3 “康斯坦丁同志”
    4 三次入狱
    5 “耳光”的诞生
    第2章 初登诗坛 立异标新
    ——未来派时期(1912-1917)
    1 俄国立体未来派
    2 “黄色短外衣”与“未来主义快车”
    3 “有时,我特别地喜欢我自己的姓名”——关于早期的抒情诗、讽刺诗、诗剧
    4 《穿裤子的云》及其他——关于早期的四首长诗
    5 谈谈早期诗歌的艺术特色
    6 关于词语、格式、韵律方面
    7 莉丽亚,爱我吧
    第3章 历经磨炼 诗风渐变
    ——转型时期(1917-1924)
    1 十月革命——“这是我的革命”——兼谈《向左进行曲》《宗教滑稽剧》的创作
    2 一场有意义的争论,一首有争议的长诗
    3 “罗斯塔讽刺之窗”的日日夜夜
    4 “在政治方面;我敢担保这是完全正确的”——讽剌诗《开会迷》及其他
    5 诗人在转型中前进
    第4章 绘时代风彩 抒革命情怀
    ……
    第5章 担当生前事 何计身后评
    第6章 马雅可夫斯基与中国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马雅可夫斯基一直在诗歌与政治之间穿梭奔走。他一方面以一个未来主义者的热情和速度,宣传和鼓动革命,保卫处于敌意的包围之中的新生政权;为此,他表现出了天才的创造力,但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他的诗歌。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又以他的战斗性诗篇,包括短文和戏剧,批判和否定新政权对革命理想的遮蔽、歪曲、弃置和背叛。在他写作长诗《好》之后,还曾有过写一部名为《坏》的长诗的打算。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他并没有同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如枪杀沙皇一家,就是持异议的。在《皇帝》一诗中,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们逆转了历史的脚步/**地送别了过去/共产党员和人/不能是残酷的人。”他不能容忍让革命扼杀人性,窒息生机;无论在生活还是在艺术之中,他始终叮住“活人”。革命到底是拯救了我们还是毁灭了我们?马雅可夫斯基警觉��发现,官僚主义的异形正在包围并且已经开始吞噬革命的孩子。他痛恨官僚主义,为此写下大量的讽刺诗:《开会迷》、《贪污犯》、《漏洞》、《官僚制造厂》、《不要纪念》、《官老爷》、《关于官僚主义和工人通讯员之歌》、《他们中的第几个》、《信仰的改变》、《党的候选人》、《拍马家》、《初学拍马的人应用的一般指南》,等等。他抓住官僚主义的整个链条,不放过其中的每个环节,从制度到人,从官员到靠官员为生的“马屁精”。他写道:“群群官僚/天天照样,磨钝了/沙皇双头鹰的/冷光。”革命过后,又恢复了从前专制而恐怖的日子。机关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我们,而是我们为了机关。在诗人看来,任何一个机关都是“官僚制造厂”。而且,这样的工厂遍布地方和**,不是个别人,而是“一群”;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永远赋予了统治和当王的权利”。我们的诗人在建造偶像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毁坏偶像的根基;我们的诗人在采摘鲜花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播种荆棘;我们的诗人在革命的掩护下打击**敌人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继而在革命内部寻找目标并给予打击,直到打击自己。赞颂革命并不曾麻痹马雅可夫斯基的神经,革命于他是一种理想的力量。在他那里,革命是没有终点的,有终点的革命不是革命。真正的革命是革命性,是革命的内核;也就是说,革命隐藏在革命本身,因此,批判精神的坚持可能*终导致否定革命。茨维塔耶娃曾经这样写道:“没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俄罗斯现代诗人不在革命后发抖并喊出——‘不’的。革命的题材——是时代的订货。歌颂革命的题材——是党的订货。”她是坚持把“时代的订货”和“党的订货”分开的。这位天赋极高的女诗人极为赞赏马雅可夫斯基,就因为马雅可夫斯基接受的是“时代的订货”。她说:“全部的苏联诗歌——都将赌注押在未来。只有一个马雅可夫斯基,这个自我良心的苦行僧,这个当今政治的受虐者,爱上了现今的时日:即在自身战胜了诗人。“从本质上说,马雅可夫斯基不是颂歌诗人,而是革命诗人。歌颂革命的诗人是不同于革命诗人的。我们的成打成打的“革命诗人”,其实是不打折扣的颂歌诗人。
    所有天才的诗人都爱走**。
    在军营一样的大集体里行使个人自由的权利,是一种冒险的行为。所以说,马雅可夫斯基在颂歌的年代,“像松鼠似地兜圈子”,一遍又一遍回到属于个人的琐细的主题上,同样带有革命性质。他写诗歌唱自己,歌唱爱情,歌唱神秘的事物以致于死亡。这样的主题,对于一个极权主义国度的诗人来说是一个考验;事实上,马雅可夫斯基一生都在与“克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歌”作艰苦的斗争。在社会不只一次地猛烈抨击“抒情诗人”的时候,他做了抒情诗人。长诗《关于这个》发表后,即以它的私隐性和抒情性遭到围攻,被称为“腐化”。然而,诗人终竟没有屈服于官方或公众的压力,直到吞下*后一颗子弹为止。
    帕斯捷尔纳克盛赞马雅可夫斯基的天才,说天才对于他的所有行为举止——当然包括诗歌--都带有决定意义,而他在体现天才方面也是全力以赴,“决没有任何顾惜和保留”。所谓天才,其实代表了一种能力,可以把个人性发挥到**。马雅可夫斯基是走**的,所有天才的诗人都爱走**。他不容许自己按照他者的标准约束自己,修整自己,所以在他的诗中,不但保留了**的尖锐性,而且保留了许多纠缠不清、互相矛盾的、不和谐的东西:革命与艺术,喧嚣与孤独,坚强的意志与神经过敏,狂热与忧郁,幽默与痛苦……我们看到,这一切在他那里,通通被压进了个性的坩埚里。未来主义者充分认识到断片组接、反差和不协调的材料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生活速度和多样性的直接表达的有效性,因此,这些艺术的激进分子致力于新奇语言的创造。作为运动的倡导者,马雅可夫斯基当然拒绝使用”知识界软弱无力的次级语言“,”阉割过的名词“,努力锻炼口语,使之成为”自由语“,而把诗的节奏也建筑在口语的音调上面,以求保持生活的原生态。
    而在贺敬之这里,恰恰看不到偶然性、即时性、复杂性,看不到日常生活,看不到个人乃致群体的生存性。他的诗是大块大块构造的,讲究规整、对称、平衡、和谐、合理,具有很强的设计性。为了经营一种东方民族的华赡的风格,他大量借用古典的诗歌手法,包括用典,如“莫要/‘念天地之悠悠’吧/莫要‘独怆然而涕下’……”又如“吓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古道——西风——瘦马’/惊乱了/大西洋岸边的/‘枯藤——老树——昏鸦’。”《三门峡——梳妆台》一篇更突出,在形式上也仿古歌行体。作为一个颂歌诗人,应当说,贺敬之在不少地方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工匠的手艺;他的作品,在众多的颂歌中间毕竟多了一点文采。但是,诗人既然要充当曼德尔施塔姆说的那类“现成意义的承办商”,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创造性,不可能摆脱文牍式的形式框架,和僵化语言的障碍。
    马雅可夫斯基的命运颇具戏剧性
    马雅可夫斯基和贺敬之,都是写作“楼梯诗”的诗人,由于爬梯子的方式不同,结果也很不一样。
    贺敬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稳健的攀爬者。他的颂诗,在六七十年代影响很大,就连“文革”时期文艺宣传队的幕间演出的朗诵词,也都是他的诗作的袭用或仿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虽然崛起的一代不复光顾他的诗歌,而众多的当代文学史教科书仍然把他作为主流诗歌的代表加以论列。
    马雅可夫斯基的命运则颇具戏剧性。他与革命有一种不解之缘,或者可以说天性如此,他要比别人在革命中陷入更深。然而,列宁一开始就厌恶他,说出版他的诗集是一件可耻的事,虽然也曾对他的《开会迷》公开表示赞赏,但也只是就政治意识“正确”这一方面说的。革命胜利后十年间,他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诗人;尤其是他的讽刺诗,被纯无产**文学家们攻击为对苏维埃**的损害。加入“拉普”(苏联的激进文学流派——编者注)以后,拉普的领导仍然把他视为“同路人”;后来长期担任苏联作协领导工作的法捷耶夫在他死后致信斯大林说:“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生和全部伤口过去是,并永远是应当如何改造而改造又如何困难的例子。”在他生前,部分作品被禁止出版和演出;出国受阻,并且遭到**部门的监视;朗诵诗和做报告不被允许,印好的《我爱》清样全部被警察局没收。死后,他的作品所受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改变。为此,他的女友上书斯大林。斯大林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作了肯定性的批复:“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有才华的诗人。”事实上,马雅可夫斯基生前即遭到斯大林的压制。诗人曾多次向**委员会和斯大林本人提出过入党申请,还扬言说他的多卷作品集就是党员证书。可是,他的请求至死没有得到批准。斯大林对他说:“不吸收你入党是因为你太骄傲,你只能做一个非党布尔什维克。”诗人一死,情况大不一样。由于斯大林慷慨颁发了“通行证”,苏联从此对他大事纪念,作品被大量印行。高尔基拿马雅可夫斯基同惠特曼做过比较,早就判断说:“马雅可夫斯基更具有悲剧性”。针对他的作品因斯大林的批示而得以盛行的状况,帕斯捷尔纳克说:“这是他的第二次死亡,虽然这一次的责任不在他身上。”马雅可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他,G·M·海德有一个很悲观的结论,说是:“世界上被人引用*多、理解*少的作家之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