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章从分子水平上理解和研究催化
**节一些有显示度的例子
一、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二、金属催化
三、氧化物催化剂
四、仿生催化
第二节以平衡态热力学为基础的催化中的普适性规律
一、催化剂不能影响一个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只能改变到达平衡的速率(Ostwald定义)
二、可逆催化反应的总速率由正、反方向的反应速率的差所决定,同时随反应混合物远离其热力学平衡程度而增大(Horiuti关系)
三、线性自由能关系(Sabatier规则)
四、催化中的吸附作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表面反应动力学和动态学
**节从动力学研究到动态学研究
一、宏观反应动力学
二、微观反应动力学(分子反应动态学)
三、表面分子反应动态学
第二节动力学模型的公式化
一、反应网络的选择
二、速率常数的估算
第三节表面反应动态学
一、引言
二、直接的和俘获传输的表面反应
三、表面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四、俘获传输的表面反应
五、提要
第四节表面反应能量学
参考文献
第三章研究方法
**节反应机理的动态研究方法
一、束法
二、激光方法
三、研究激发分子减活的射流法
第二节表面结构的原位表征方法
一、无空间分辨技术
二、空间分辨技术
三、原子尺度的实验
四、微观结构
第三节原位瞬(过渡)态催化研究
一、引言
二、原位瞬态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第四章反应分子的活化:分子束和表面的相互作用
**节分子束和吸附分子的散射动态学
一、单一能量的原子束
二、单一能量分子束,平动能量(T'u变换)的变化
三、转动能(RV交换)的变化
四、振动激发(VV交换)的变化
第二节能量不同的分子束和表面相互作用的动态学
一、平动能(TU交换)的影响
二、转动能(R-u交换)的影响
三、振动能(VV交换)的影响
第三节表面上化学和催化反应的激发
一、分子束向表面传能以激发反应
二、选择激发
第四节催化反应产物中的能量分布
一、原子的催化再结合
二、催化氧化
三、其他催化反应
参考文献
第五章化学能的增强作用
**节实现化学能增强的条件
一、增强作用的基本定义和机理
二、增强作用的发生
三、增**率的数值评估
第二节催化中的链反应机理和化学能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激发分子的多相减活
**节振动激发分子的多相减活
一、研究方法
二、金属表面上的减活
三、半导体表面上的减活
四、氯化钠(NaCl)和聚四氟乙烯表面上的减活
五、C02分子晶体上的减活
第二节电子激发物种的多相减活
一、氩。R.z在石英上的减活
二、氮A3∑,在石英和镍上的减活
三、单态氧的减活
四、在CO催化氧化进程中,单态氧在铂上的减活,单态氧的表面减活法(SDSO)
第三节激发物种多相减活的动力学机理
参考文献
第七章催化剂表面上的激发分子
**节前体和非平衡扩散
一、吸附和催化中有关前体的概念
二、吸附物种的迁移
第二节激发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寿命
一、振动激发态分子的生成概率和寿命
二、表面上振动激发态分子的实验寿命
三、表面上电子激发分子的实验寿命
参考文献
第八章催化剂的非平衡状态
**节多相催化剂的非平衡状态
一、吸附和催化中的非平衡电子传输
二、氧化催化剂近表面层的非平衡状态
第二节催化中的相变
一、在稳定的催化条件下,有关相变的可能性
二、二维相的相变及其在催化中的作用
三、相变点附近的催化
四、4g:+-N组成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第九章催化中的振荡反应
**节基本原理
第二节均相催化中的化学振荡
第三节多相催化中的振荡反应
一、引言
二、表面反应的模拟
三、CO的催化氧化
四、氧化氮(NO)的催化还原
五、空间瞬时花样--化学波的形成
六、混沌行为
参考文献
第十章在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催化理论的新途径
**节非平衡态热力学简介
一、可逆过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二、平衡结构和Boltzmann有序原理
三、热力学面临的挑战:自组织现象
四、非平衡、非线性和耗散结构
五、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
第二节非平衡态热力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反应进度和deDonder反应亲和力
二、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三、非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第三节催化过程中的非平衡态热力学
一、催化中的非平衡过程
二、动力学一热力学接合分析
三、用deDonder关系分析催化反应和催化剂的非平衡态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基础常数和转换因子
二、常用数学表示式
三、英文缩写词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