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共收集文章88篇。从1978年以来,除了一些论文和诗歌习作之外.断断续续所写的散文随笔。能翻捡到的。夫都编在其中r。大约由于职业的原因吧,其内容多半与艺术相关,有的带点人生哲理。
我备课、作画、写字、爬格,都是在12平方米定右的斋室内的一张桌案卜完成的。我将这些文字冠之以《砚边絮语》,正因为案头一池浓墨不时飘出淡淡的幽香,伴随着我,给我的劳动增添了些许的温馨,加上集子中有一组随想录就是以这名字为标题的。我的妻子助我剪辑并且校勘样稿,付出了许多辛劳。这里尤其要特别提及的是,要不是周明兄���鼓励和督促,我是羞于并且懒于搜集整理这些芜杂零散的文字的。他并且热情联络,特意请冰心老人题写了书签。这就更使我欲罢不能了。如今,书稿尚未脱手,冰心老人已经仙逝,我的感念之情岂是泛泛言谢所能表达的。
司马相如二篇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景帝初,以其家多财而得郎官,后任武骑常侍。相如不乐此职,称病免而游梁,与枚乘等同为梁孝王宾客,时作《子虚赋》。孝王死,相如归蜀,于临邛结识富人卓王孙,与其寡女卓文君相悦,以琴挑之,文君夜奔相如,二人闲居成都。武帝即位,读《子虚》而盛赞,相如因而见召,作《上林赋》。任为郎,又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晚年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卒。
武帝时,赋家辈出,赋作腾涌,而相如之赋*为**,继承了枚乘以来铺排、夸张的手法,“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西京杂记·卷二》)。弘丽典雅,理侈辞溢,与诗人之赋迥异其趣,*终完成了汉大赋的体制,后世大赋,莫不拟之,虽千载而不能变其式。相如创作态度极为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汉书·枚乘传》载“司马相如为文而迟”,刘勰更有“含笔腐毫”之说,体现了作者于反复构思、揣摩润色之中追求辞赋工妙的良苦用心。故每有所写,必臻绝境。扬雄服其作,由衷感叹“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耶?”鲁迅亦称:“武帝时文人,赋莫如司马相如。”“相如独变其体,益以琦玮之意,饰以绮丽之辞,句子短长,亦不拘成法,与当时甚不同。故扬雄以为使孔门用赋,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班固以为西蜀自相如游宦京师,而文章冠天下。”(《汉文学史纲要》)大赋而外,相如亦作小赋。《汉书·艺文志》着录其赋二十九篇,今存较完整的有《子虚赋》、《上林赋》、《哀秦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六种。另有《上书谏猎》、《喻巴蜀檄》、《
……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会天然地形成一种非常优势,使得中国文学有可能在足够漫长的时间里创造出辉煌业绩,给人类文明留下极为丰厚的精神遗存,供我们民族永远怀想受用。不过,像许多事物都拥载着多元复杂属性一样,如果从对面角度来看的话,则又同时变作某种很沉重的承传负担。因为一旦面对这些山聚海积般浩繁汗漫的书册卷章,便立即涌生出接受的困难困惑:你到底应该读些什么?究竟怎样读?而实际上又能够读得了多少?--局限于主客观种种条件的制约,社会或个人都难以做到无论巨细差等,皆通体包纳,所以,就必然性地出现了如何选择乃至精选的问题,并进而牵涉到一系列的判断观念和运作标准。
新世纪伊始,直面自然人文等各学科门类的分工日趋专精细密、生活工作节奏紧张快捷:实用功利目强化而竞争异常激烈严峻的局面,现代中国早已疏离了古代农业社会那种伴青灯明月、细细把玩体味以穷年皓首的闲散心境与惟求任心适意、不需再计虑效果收益的淡泊无为态度。那么,已然产生凝定而属于历史的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够跟随不断发展前进的时代步伐,仍成为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融人未来,并由民族走向世界,张扬它永恒的美?换言之,永远是人们感性的愉悦飞扬和理性上育导教化的绝不能被替代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