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保证婴儿的心理健康
婴儿期是指孩子1~3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婴儿身心获得迅速发展,从没有随意动作,过渡到用手抓物;从坐卧到直立行走;从不会说话过渡到能用语言交际;从没有自我意识过渡到萌生和发展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具体方法是:(1)正确给孩子断奶。孩子长到1周岁时,应及时断奶。但有的母亲对断奶操之过急,突然断奶,强迫小儿改食或在乳头上抹些辣椒,这样容易引发小儿哭闹、拒食、夜惊等,影响身心发育。
(2)训练孩子定时大小便。2~3岁孩子已开始具有控制膀胱和直肠的能力,但有时还会遗尿,要注意排便的训练,让孩子定时坐便盆,慢慢养成习惯。对遗尿的孩子不能打骂、责罚,否则会促使他们紧张、自卑,不利于精神卫生。
(3)语言、语汇训练。2~3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家长应教孩子说话、背古诗、讲故事等;小孩子好奇,爱发问,父母应耐心讲述,不怕麻烦;鼓励孩子大胆说话,启发孩子尽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愿望和想法;教孩子认字、数数;教孩子唱儿歌等。
(4)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认识花、草、树木、鱼、虫、日、月、星、山、水、雨、云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5)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及各种玩具,让孩子在玩耍中发展感觉,认识事物的属性,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怎样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期是指孩子3~6岁的时期,也叫学龄前期。此间孩子的身心特点是:脑子进一步发展;智力发展很快;独立性开始表现,如不听话、执拗,哭闹等,在心理学上叫**反抗期,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状态。具体方法是:(1)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在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里,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作风、情操等氛围,以及互相关心、敬老爱幼等言传身教,对孩子心理健康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2)注意个性的塑造。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知识增多后,好奇心强,非常喜欢独自活动。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过分保护,怕这怕那,包办代替,以培养独立坚强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