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论
**节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
一、从既有研究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必然趋势
现行的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史,新中国成立后为现���史。这一三段式分期模式缘起于1950年代的“三史”编写:195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三部史书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断了20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再度兴起,它们几乎同时起步并形成各自的研究体系。但是,这种三段式的分期模式却延续下来,并通过一系列学术成果的问世和学术体制的形成而固定下来。
1982年由已故清华大学汪坦先**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到2006年为止已经召开10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并以中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16分册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1985年,由龚德顺先生、邹德侬先生和窦以德先生共同担纲,开始了1949年以降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并于1989年出版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纲》,成为1980年代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这两个项目同属建设部的一个科研计划的同一课题。
如果把以张复合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研究和以邹德侬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研究思路是大相径庭的:前者偏重于微观的散点式个案研究,后者更关注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前者通过全国范围的学术会议和建筑调查,形成了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一定规模的团体性学术活动,而后者从史料的搜集、整理到历史文本的写作基本上是由一位学者主持的一个科研梯队独立完成的;前者通过有组织的史料发掘、严谨的考据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基础性研究体系,而后者虽然也注重史料的收集和史实的考证,但是与前者相比更注重史实与史识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沟通以及对历史研究现实意义的阐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