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秋菊打官司》
(1992年9月,威尼斯)
您过去经常说,您的电影是从一幅画面开始的。《秋菊打官司》也是这样吗?
我历来都是改编一部小说,但这一次,想在做法上与已往不同,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风格。我开始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而不是画面上。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琢磨着怎样在银幕上才能叙述好这个故事。*后,我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摄影机大概和人的身高差不多,它也应该是一个剧中人。所以,几乎一半的影片,都是用偷拍的方法来取得*大限度人物本能反映的。要让演员不知道摄影机的存在,*容易的办法是俯拍,但我不愿意这样做。我觉得应该让摄影机和人物位于相同的水平上。这样做非常困难,因为非职业演员总想看镜头。影片**组镜头很好地营造了我想得到的那种氛围。人们在走路,一直往前走,慢慢地在人群里,人们看见了秋菊。我想不加任何夸张地去讲述,发生在简单平凡的人中间的一个既平凡又简单的故事。
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摄影师是张非,这一次,您是不是根据新的拍摄方法,选择了两位摄影师迟小宁和于小群呢?
是的,还有另外一位摄影师,姓刘,他的名字没出现在演职员名单上。首先,我需要好几位摄影师,因为我需要好几台摄影机,另外,我要找有拍纪录片经验的人,迟小宁还拍过大量的广告片。
您一向极为重视色彩的运用,特别是红色,辣椒、玉米和秋菊的服装里面都有红色。
我不能说自己对色彩的运用还像过去那样随意。在中国北方拍电影,那里是以红色为主的。另外,拍片时间是在新年前后两个月,一月二月过节,到处都是红色。所以很现实主义。这里属于北方文化,人们叫它黄河文化,他们很喜欢鲜艳的色彩,其原因我还不太清楚。
陈源斌的小说里,什么东西吸引了您?您是如何与您的编剧合作的?
陈源斌是一位年轻作家,过去已经发表过东西,但这部作品是他**部真正的小说,这本书荣获了今年*佳小说奖。我*喜欢的,是他自然流畅的风格,这是一种天生说书人的风格。评论界认为,伴随着这本小说,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在中国诞生了。我急切地想彻底改变自己的风格,所以感觉这个素材非常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