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画之妙,当以神会。”而语言文字之妙,则更须以神会之。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必要的字斟句酌,则难免会因缺乏点的开掘而显得浮华、浅薄,而古诗教学则无疑更应注重咬文嚼字。
一、锁定诗眼抓“绿”字。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总是苦心孤诣地搜求*贴切的字词入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的,便是“诗眼”。就这首诗而言,“绿”字作为诗眼几乎是无可争议的,因为其妙在形象,妙在意味,妙在理趣,妙在韵致也。于是,孙老师就锁定诗眼“绿”字进行教学,精准地把握了诗人的用字之妙。
二、比较、揣摩品“绿”味。
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来揣摩诗人当时的用字意图,从而让学生领悟“绿”字在诗中所蕴旨趣。比如:孙老师先让学生将“到”字填入该句中,学**现“春风又到江南岸”,这个“到”字体现不出春风的动感,与其他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只说明春风来了而已。随即,孙老师又让学生将“过”字填入该句中,学生又发现,春风一吹而过,什么痕迹也没留下,只写出了春风的动态,但没写出江南岸的景色来。通过比较,学生们体会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孙老师正是通过这种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用字之精妙。
三、诗情画意勾“绿”景。
“绿”字不仅表现出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还增添了诗情画意,孙老师抓住学生的这一感悟,借机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勾勒出充满浓浓绿意的江南美景。
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江南小草发芽了,一片绿色。”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还有的学生说:“我还想起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绿”字,让学生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春意、生机……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一个字4"-~-诗生辉,品一字更让全课生辉。 “名师是大树。”名师的高度使得他们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性力量。名师课堂一直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对于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名师的课堂一直是被模仿的对象,我们希望学得名师的一招一式,更希望学得名师的教学智慧和精髓,从而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学。《听名师讲课》一书中这样说:“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在于渗透在片段、细节里的理念。”研究和学习诸多名师的教学艺术,为己所用,是我们应具备的能力。
2005年2月起,我们开始了“以教例研究为平台,促进语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研究,在语文青年教师培养、培训中尝试运用教例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搭建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促使广大青年教师“学习名���教例,积累实践智慧;撰写教学案例,记录教学经历;积聚教学案例,留下成长足迹”,帮助青年教师学会观摩、分析名师课堂实录与片段,反思、丰盈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并在交流、分享中促进专业成长,从而推动整个教师群体的全面发展。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完成了《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的编著工作,并以“品名师教例,学名师智慧”为主旨,开展了“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沙龙”系列活动,分“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朗读指导”、“段的教学”、“语言品味”、“读写结合”、“课堂终结”等九个主题进行,要求青年教师们积累名师精彩教例,并进行赏析。活动中,我们讲名师经典教例,说自己阅读思考,议今后教学实践……
于永正、支玉恒、王崧舟、薛法根、窦桂梅、孙双金等名师都成了我们的阅读对象。走进他们的课堂,我们每每感叹那别具匠心的设计,醉心那随处可见的美丽。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好比是一棵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远观近赏,皆是风景;又如那一坛坛芳香清冽的好酒,醇厚甘甜,回味悠长……在活动基础上,我们将名师教例赏析结集出版,以便让更多的教师学习名师教例,记录教学经历,留下成长足迹,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