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无意识理论的影响,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甚至为此提出了“自动写作”概念。所谓“自动写作”就是拒绝理性的有意识控制,让思维处于无意识化的自由联想状态,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②。想象能够在无联系中创造联系,体现了思维自由跳跃的能力,浪漫主义诗人把这种能力看做是天才的禀赋。由于无意识的自由联想与想象一样,可以跨越事物间的联系,把事物结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于天才论,无意识理论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更具体的想象力来源。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正如生活想象不等于文学想象,无意识的自由联想能力是否能够与文学想象划上等号?朱光潜曾经据此批评了无意识欲望升华理论:“欲望升华说的。*大缺点在只能解释文艺的动机,而不能解释文艺的美。”③
确实,文学有自己的形式规则,有自己的美感要求,单纯从作家的心理机制出发无法合理说明文学作品美的来源,这里也涉及到了无意识经验与文学传统或惯例的关系。从现代主义之前的文学传统来看,朱光潜先生的批评很中肯;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无意识理论盛行于另一种文化传统中,这个传统的集中体现是20世纪欧洲的现代主义文艺。现代主义文化潮流的内部构成很复杂,无法一概而全,但主要艺术流派有一个共同的倾向:批判现代性,特别是批判启蒙理性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简化。因此,他们的作品喜欢表现神话、直觉包括无意识等非理性内容,正如布勒东在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指出的那样:“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④另外,如果说古典艺术追求形式和谐、规则和有机的美,那么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上的主要表现则是:追求陌生、破坏或惊异的美。变形、夸张、离奇、怪异是现代主义艺术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