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探花
探花这个名词,可以说是始自唐朝,但彼时探花的性质,与明清两朝不一样。据各种笔记说,唐朝的进士及第之后,在杏园宴会,名曰探花宴,一定在同榜中选出年*少者二人,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谓之探花使,亦曰探花郎;到宋朝初年,还是如此,都不限定第三名也。《称谓录》载戴埴《鼠璞》云:本朝故事,吴且榜、冯拯为探花,太宗赐诗云“二三千客里成事,七十四人中少年”;蔡宽夫《诗话》,亦但言择少年为探花,今独以称鼎魁,不知何义云云。接戴埴是宋朝末年的人,看他这种语气,是宋朝永以年少者为探花,到了南宋朝,才以第三名为探花的。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如此。至其所有的情形,则与榜眼完全相同。
至于殿试胪传宴会,探杏花故事,也是一直传到了清朝末年,还留传着这种风气。每到春天,杏花盛开之时,所有的进士,尤其是翰林鼎甲,凡富裕者,多要到京外去看杏花,以作自己登科之纪念。按北平之外,杏花*多的地方,要数良乡房山一带,但路远而不通车,间有去者,但甚少。其次便是京西之大觉寺,路虽不近,而骡车可到,且此处有一纪念之建筑,即是大觉寺旁院之亭子,咸丰年间,与英法城下士盟,所订条约,即是在此亭内签的字,固然是伤心的事,但大家都要借看杏花之便,前去看看,所以有许多人多要到此处,若在会试之年,则去的更较多。我还陪着先君去过一次,数里之内皆是杏花,确有可观。到了民国,老讲士还有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