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怎样采写新闻
QQ咨询:
有路璐璐:

怎样采写新闻

  • 作者:庹震
  •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80234259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98
  • 定价:¥2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2342590
    • 作者
    • 页数
      298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2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又*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文章节选
    《经济日报》记者梁晓亮采写的《他用实证回答:“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记2006年度***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一文,发表在2007年2月28日的《经济日报》上,值得点评几句。
    有过类似采访经历的记者都知道,这种人物报道,大多是多家媒体的集体采访。记者们手中的背景材料几乎都是一样的,采访内容均是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写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无外乎两条:一是酿构思、选角度,对共享的材料和采访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二是进一步单独采访,丰富一些**的内容。在本文,我们见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精巧构思。
    一是“开篇”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稿也不例外。尤其是通讯,如何在大量的故事、细节之中,选择一件事或细节切人,使文章起首既不平淡,又不突兀,这是要见作者功夫的。本文作者选择了李振声院士在接受采访前,头**晚上接到的一个来自农民的拜年电话。通过李院士与这位农民30多年的深厚情谊引出李院士的科学成就--李院士与农民有关、李院士与一颗“蓝粒小麦”有关、李院士与资源节约型农业有关、李院士与我国的几次促进粮食增产的决策有关,既简明扼要,又**突出。 “采”与“写”的功夫
    记者要“记”,采访要“访”,这种“笨功夫”丢不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记者只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记者要在新闻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闻无处不存,当记者的,如何抓到*重要、*引入注目、*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取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
    “平凡”与“不凡”,“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平常人身上,“凡”的地方很多,而对“不凡”的东西,用平常的眼光往往看不见,或看不清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往往可以像淘金者一样,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凡”,从“小”中发现“大”。
    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是发现、采掘经济新闻的“**矿工”。“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面对“矿藏”,善于“发现”,会屡有收获;不善于“发现”,常常“空手而归”。
    深度报道,一要有“广度”,二要有“厚度”。所谓“广度”,指的是要由“点”及“面”,由一而二、三、四、五……,由“此领域”到“彼领域”;所谓“厚度”,就是指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从“习以为常”中看到“非常之观”的眼界。
    就经济报道而言,做到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一般化”泛泛去做,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宏观、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需要解疑释惑的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天地很大。
    目录
    **辑怎样练就记者的基本功
    “案头功”与“采访功”
    新闻报道的表层和里层
    注意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报道的“味道”从哪里来
    报道*忌“全”和“偏”
    研究型记者与研究型报道
    “矿工”的“位置”
    慎用“**”和“*大”
    注意新闻写作中用语用词的准确
    从记者到名记者的路有多远
    提倡“较真”,夯实“根基”

    第二辑怎样写人物通讯
    自然清新朴实
    “这**”,就像打开一扇窗
    展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
    刻画细腻,真实感人
    巧用细节,感人至深
    别具匠心巧构思
    用心采访,用心写作
    为“写人”而“写事”
    散文式的人物通讯怎么写
    生命,原本是绚丽多彩的
    文风朴实,语言精练
    惜墨如金,生动自然
    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精彩”
    一组精致的人物素描
    以小见大,轻灵简洁
    引人人胜,真实感人
    面对“凡人小事”怎么下笔

    第三辑怎样写体验式新闻
    “角度”与“亮点”
    从“感动自己”到“感动读者”
    脚板底下出新闻
    景事交融,见物见人
    说说这篇“上班记”
    “片段”里的“深度”
    小处入手,大处收笔
    眼见耳听脑思
    小中见大,细中见深
    “气象局”为什么成了重要的
    “经济部门”
    生动的报道,耐读的散文
    “扎下去”的收获
    敞亮一个“窗口”看一个“大主题”

    第四辑怎样写工作通讯
    见人见事,生动可读
    笔墨未到心先至
    “深入”后的“收获”
    怎样写回访式报道
    节奏明快,主题突出
    点面结合,生动活泼
    拙中见巧,简洁明快
    层次分明,简洁生动
    围绕“亮点”,彰显“特色”
    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
    主题开掘要“深”,角度选取讲“新”
    “红娘”与“桥梁”

    第五辑怎样写经济观察式新闻
    专题调查新闻有何特征
    比较新闻的分量
    就地取“材”的独特视角
    “看到了”,还要“看得深远”
    经济新闻的视角
    “后发”如何“成大器”
    “跳跃”与“升华”
    如何做到“一字值千金”
    记者的“发现力”从哪里来
    发现“熟悉”中的“陌生”
    从“小题材”中发现“大亮点”
    从“苹果”到“汽车”
    善用“素材”巧握“节点”
    怎样写活调查报道
    采访要“访”记者要“记”
    记者要“追”着新闻跑
    “细节”里的“含金量”

    第六辑怎样写组合报道和系列报道
    选准大题材,做活大文章
    体育报道中的“经济眼”与“经济味”
    近些,再近些
    “点”有深度,“面”有影响
    在“深”字上下功夫
    一滴雨水的“大”与“小”
    深度报道的“广度”和“厚度”
    善于总结,珍惜共同财富
    选好新角度,拓展新领域
    探索用事实说话的新路径
    使读者拥有“完整”的收获
    “深入”与“深度”

    第七辑怎样写经济“小言论”
    “小处”着笔,“大处”着眼
    “漫笔”的*佳境界在哪里
    竹子里的经济话题
    从“大”中之“小”里见“小”中之“大”
    精彩的片断,闪光的灵感
    讲道理与讲故事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新闻是有学问的,新闻采访有学问,新闻写作亦有学问。新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新闻的学问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那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究竟有哪些? 《怎样采写新闻》一书,是一本由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子,作者通过评论道出记者应如何练就“记”、“采”、“访”、“写”的基本功,包括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体验式新闻、经济观察式新闻、组合报道和系列报、经济小言论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倡导记者须当一个“**的矿工”,具备一定的发现力,和不懈挖掘的精神,懂得抓住新闻报道的“深”、“广”、“厚”。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