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梁晓亮采写的《他用实证回答:“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记2006年度***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一文,发表在2007年2月28日的《经济日报》上,值得点评几句。
有过类似采访经历的记者都知道,这种人物报道,大多是多家媒体的集体采访。记者们手中的背景材料几乎都是一样的,采访内容均是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写出特色、让人耳目一新?无外乎两条:一是酿构思、选角度,对共享的材料和采访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二是进一步单独采访,丰富一些**的内容。在本文,我们见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精巧构思。
一是“开篇”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稿也不例外。尤其是通讯,如何在大量的故事、细节之中,选择一件事或细节切人,使文章起首既不平淡,又不突兀,这是要见作者功夫的。本文作者选择了李振声院士在接受采访前,头**晚上接到的一个来自农民的拜年电话。通过李院士与这位农民30多年的深厚情谊引出李院士的科学成就--李院士与农民有关、李院士与一颗“蓝粒小麦”有关、李院士与资源节约型农业有关、李院士与我国的几次促进粮食增产的决策有关,既简明扼要,又**突出。 “采”与“写”的功夫
记者要“记”,采访要“访”,这种“笨功夫”丢不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记者只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记者要在新闻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闻无处不存,当记者的,如何抓到*重要、*引入注目、*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取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
“平凡”与“不凡”,“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平常人身上,“凡”的地方很多,而对“不凡”的东西,用平常的眼光往往看不见,或看不清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往往可以像淘金者一样,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凡”,从“小”中发现“大”。
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是发现、采掘经济新闻的“**矿工”。“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面对“矿藏”,善于“发现”,会屡有收获;不善于“发现”,常常“空手而归”。
深度报道,一要有“广度”,二要有“厚度”。所谓“广度”,指的是要由“点”及“面”,由一而二、三、四、五……,由“此领域”到“彼领域”;所谓“厚度”,就是指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从“习以为常”中看到“非常之观”的眼界。
就经济报道而言,做到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一般化”泛泛去做,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宏观、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需要解疑释惑的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天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