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QQ咨询:
有路璐璐: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华文史新刊)

  • 作者:余虹
  •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社
  • ISBN:9787101062274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24
  • 定价:¥3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101062274
    • 作者
    • 页数
      224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34.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禅宗和全真道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流派,通过对二者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特点。
    《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从二者的审美本体入手,阐明“禅”和“道”同样重视人自身的心性之美,而心性之美实质上就是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比较分析:禅宗注重明心见性,全真讲究性命双修;禅宗“禅悟境界”和全真“仙道境界”的不同追求;禅宗和全真在审美意象、境界上的异同;禅宗和全真审美人格的相似相异。新颖细致的比较分析,展现了宗教与审美之内在联系,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认识。
    文章节选
    **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禅宗与全真道的出现代表着三教合一的释道文化的成熟。禅宗形成于隋唐,而全真道产生于金元,全真道的产生是基于对唐代钟吕内丹道与禅宗心性论的继承与吸纳。由此,二者在宗教理念、修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二者的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由人生,重视直觉,关心生命等特点,是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典型体现。
    对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皆不能回避对它本体的关注。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的研究自然应该从其本体论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思想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对象本原的研究。美学理论认为美本原于生命,生命之源即美之源。那么禅宗与全真宗教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是什么呢?皮朝纲先生指出:“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禅’是(禅宗)**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道”历来是道家及道教哲学的*高范畴,也是道家及道教美学的*高范畴。潘显一先生在其《大美不言》中说:“道教的‘道’是其*高信仰、教理枢要、宗教哲学的*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高范畴。”“‘道’即美。”可见“禅”与“道”作为禅宗与全真宗教思想的本体范畴,同时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这种宗教与审美本体的一致性源于二者共同的本质:“心”。正如导言中所论,禅宗与全真道以“心”作为宗教修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宗教修养化为了一种修心修性的人生修养。心乃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正是在“心”上,禅宗与全真的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使宗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可能。此章主要通过对“禅”、“道”及其本质“心性”之美的研究,来探究禅宗与全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近年来,在国内宗教美学研究中,道教美学研究,很有生气。无论是道教美学思想史的梳理,还是道教重要美学思想家的论述,还是道教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性成果问世。余虹的《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是对目前道教美学与禅宗美学研究中尚无人涉及的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道教美学研究补充了新的内容。
    余虹的这部新著,其显著特点表现在“新、实、细”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选题新,视角新,观点新。本书立足于对释道二教中有代表性的流派——禅宗与全真道的美学思想作比较研究,揭示二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作为解剖中国宗教审美化色彩的突破点,其选题、视角与立意皆有独到之处。作者明确指出:“禅宗与全真作为中国宗教中三教合一的典范,其宗教思想从内在到外在皆表现出极大的相通相似之处,从宗教修养的逻辑起点到终点,二教皆构成��一个相似的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本书深入揭示了二教宗教思想的相似相通,并以“心”为核心范畴,初步建构起二者宗教思想从“真心”——“妄心”——“真心”的逻辑结构。作者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宗教修养的过程乃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与审美人格的建构过程”,而“禅宗与全真的宗教修养过程体现为一种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二者皆表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倾向,此点不同于原始佛教和西方基督教”,从而揭示出宗教与审美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宗教与审美的结合,找到了另一条途径。总之,书中有不少新颖之见,读之令人解颐。
    其次,是实:资料充实,论述扎实。作者十分重视用充分的文献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作一般的泛泛之论,从而使本书的创新之处及其具体分析,能落到实处。比如,在**章第二节《“心性”之美——“禅”与“道”的契合点》中,作者侃侃而谈。
    目录

    导 言
    **章 “禅”与“道”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节 禅中之道与道中之禅 ——“禅”与“道”的交融
    一 禅中之道
    二 道中之禅
    第二节 “心性”之美 ——“禅”与“道”的契合点
    一 禅宗心性论
    二 全真心性论
    三 禅道心性之美

    第二章 “顿悟成佛”与“性命双修”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
    **节 “悟”——禅宗审美修养论
    一 “顿悟成佛”——禅宗审美体验论
    二 “无修之修”——禅宗之审美实践论
    第二节 “修”——全真道的审美修养论
    一 “性命双修”——生命的双重超越
    二 “无心是道”——全真修道之基本原则
    三 功行兼备——全真道“以善合真”的审美修养论
    四 顿悟渐修——全真道之审美悟修论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修养论比较

    第三章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境界论
    **节 “见山只是山” ——禅宗“禅悟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白云稳驾一仙神” ——全真“仙道境界”的审美特质
    第三节 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之比较

    第四章 “不言之美”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表现论
    **节 “不言之美”——禅道的言说方式
    第二节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征
    一 禅宗诗歌的审美特质
    二 全真道诗歌的审美特质
    三 禅宗与全真道诗歌审美特性的比较

    第五章 觉悟人格与仙真人格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论
    **节 禅宗之觉悟人格
    一 禅宗之“狂诞”人格
    二 禅宗之“隐逸”人格
    第二节 全真道之仙真人格
    一 王重阳之“颠狂”人格
    二 丘处机之“济世”人格
    三 张三丰之“隐仙”人格
    第三节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
    一 禅宗与全真道审美人格比较总论
    二 禅宗之“狂诞”与全真道之“颠狂”人格比较
    三 禅宗与全真道“隐逸”人格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