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禅”与“道”——禅宗与全真道审美本体论
禅宗与全真道的出现代表着三教合一的释道文化的成熟。禅宗形成于隋唐,而全真道产生于金元,全真道的产生是基于对唐代钟吕内丹道与禅宗心性论的继承与吸纳。由此,二者在宗教理念、修炼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太多的相似之处,而且,二者的宗教思想都表现出关注现实生活,追求自由人生,重视直觉,关心生命等特点,是中国宗教人生审美化的典型体现。
对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皆不能回避对它本体的关注。对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的研究自然应该从其本体论开始,因为它是整个思想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在中国哲学中本体论更侧重于对对象本原的研究。美学理论认为美本原于生命,生命之源即美之源。那么禅宗与全真宗教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是什么呢?皮朝纲先生指出:“禅宗哲学与美学是以‘禅’作为本体范畴”,“‘禅’是(禅宗)**信仰中安身立命的源点”。“道”历来是道家及道教哲学的*高范畴,也是道家及道教美学的*高范畴。潘显一先生在其《大美不言》中说:“道教的‘道’是其*高信仰、教理枢要、宗教哲学的*高范畴,也是道教美学的*高范畴。”“‘道’即美。”可见“禅”与“道”作为禅宗与全真宗教思想的本体范畴,同时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本体范畴,这种宗教与审美本体的一致性源于二者共同的本质:“心”。正如导言中所论,禅宗与全真道以“心”作为宗教修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使宗教修养化为了一种修心修性的人生修养。心乃生命之源,也是美之源,正是在“心”上,禅宗与全真的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找到了契合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使宗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成为可能。此章主要通过对“禅”、“道”及其本质“心性”之美的研究,来探究禅宗与全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近年来,在国内宗教美学研究中,道教美学研究,很有生气。无论是道教美学思想史的梳理,还是道教重要美学思想家的论述,还是道教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性成果问世。余虹的《禅宗与全真道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是对目前道教美学与禅宗美学研究中尚无人涉及的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道教美学研究补充了新的内容。
余虹的这部新著,其显著特点表现在“新、实、细”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选题新,视角新,观点新。本书立足于对释道二教中有代表性的流派——禅宗与全真道的美学思想作比较研究,揭示二者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作为解剖中国宗教审美化色彩的突破点,其选题、视角与立意皆有独到之处。作者明确指出:“禅宗与全真作为中国宗教中三教合一的典范,其宗教思想从内在到外在皆表现出极大的相通相似之处,从宗教修养的逻辑起点到终点,二教皆构成��一个相似的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本书深入揭示了二教宗教思想的相似相通,并以“心”为核心范畴,初步建构起二者宗教思想从“真心”——“妄心”——“真心”的逻辑结构。作者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宗教修养的过程乃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与审美人格的建构过程”,而“禅宗与全真的宗教修养过程体现为一种审美人生的生成过程,二者皆表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倾向,此点不同于原始佛教和西方基督教”,从而揭示出宗教与审美在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就为进一步研究宗教与审美的结合,找到了另一条途径。总之,书中有不少新颖之见,读之令人解颐。
其次,是实:资料充实,论述扎实。作者十分重视用充分的文献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不作一般的泛泛之论,从而使本书的创新之处及其具体分析,能落到实处。比如,在**章第二节《“心性”之美——“禅”与“道”的契合点》中,作者侃侃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