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不废江河万古流——中国古代文学的历程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毛诗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
——刘勰
文海苍茫,浑浩流转。从有完整的作品算起,中国文学已走过了三千余年的历程。累世的创作、积淀、发展和演进,留下了美不胜收、至巨至富的文学遗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为辉煌的贡献之一。
要总体上窥得中国古代文学的门径,须从诗歌、文赋、词、曲与戏剧、小说等方面入手。
**节诗言志 歌永言:诗歌传统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如浩瀚长江九曲多姿。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中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就是《诗经》。先秦时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诗经》的全部篇章都是配乐歌词,依照音乐体式和文化功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组成部分。《诗经》善用赋、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灵活增减,常以重章叠句、复沓回环的民间歌舞技法增强艺术效果,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到了战国,在南方的楚地产生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它的特点是:句式参差,句尾多用“兮”字,以六、七言句为主。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写下了一系列不朽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位伟大诗人。一篇《离骚》,乃是我国2300年来*为宏伟瑰丽、感人肺腑的长篇抒情诗。《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文化的两枝奇葩,也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中国诗歌以“风骚”二字标榜于世,说明诗经、楚辞的现实精神和浪漫传统,如日月高悬,光耀千秋,垂范后世。 江泽民同志在*近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李岚清同志也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党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这是党**关于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下一世纪的教育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中的“*后觉悟之觉悟”,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未来社会的需要来看,我们也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相对滞后,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专业人才,往往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对相关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到超越专业知识的更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了。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而当代各国的经验也表明,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日益呈现出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现代高科技总是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高层次人才如果只拥有比较狭窄的先进专业知识,那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推动我们必须尽快展开大学生素质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认为,21世纪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
为此,教育部去年发布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并在普通高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积极响应和认真贯彻。目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大力推动下,一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