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速度是衡量运输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窗口。速度与效益是时代进步的两大要素。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没有速度,就没有生命力。
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骨干,铁路运输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运输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我国铁路运输的速度落后已经成为制约运输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障碍。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铁路的速度优势不断丧失,铁路运输速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铁路,必须在速度上有所突破。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增长期,发展势头迅猛,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铁路提供强有力的运输支持。铁路作为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大众化交通工具,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努力提高速度、改善条件、创新服务,满足**快捷、舒适方便等人性化的运输需求,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
新时期的铁路运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中长途旅客运输迅速增长;二是大宗货物运输持续增长;三是西部地区客货运输加快增长;四是运输数量、质量并重。作为基础产业的铁路运输业必须迅速发展,才能满足客货运输量不断增长的要求。但铁路运输目前的紧张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瓶颈”制约,而且这种状况将随着经济增长显得更加突出。这已经引起了党和**的高度关注。
解决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从长远看,需要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新线建设,扩大路网规模,从整体上提升路网能力。从眼前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立足现有基础扩充运力,尽*大努力挖掘运输潜力,提高运输效率,扩大运输能力。
因此铁路实施大面积提速调图,是缓解当前铁路运输“瓶颈”状况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实施既有线提速,才能使列车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运行密度和载重量进一步加大,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发掘既有铁路运输的优势和潜力,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施铁路大提速,是我国铁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战略举措。2007年铁路在既有线上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展示了铁路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标志着中国铁路进入了高速时代。铁路大提速取得成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始终把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力求以*短时间、较小代价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1997年4月到2004年4月,七年之内连续实施五次大提速,列车时速从120公里提高到140��里、160公里。2007年4月18日开始实施第六次大提速,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第六次大提速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列车新,**开行“和谐号”动车组;第二,速度快,旅客列车*高时速达到200公里,部分区段达到250公里,货物列车*高时速120公里;第三,密度大,列车追踪间隔为客车5分钟,货车6分钟;第四,范围广,时速达到12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为2.2万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达到6000公里;第五,效率高。提速调图后客货运输能力分别提高18%和12%,增开了一站直达、夕发朝至特快旅客列车,大城市间列车运行时间大幅度压缩。
既有线提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总结我国多年科研试验成果、客运专线建设和既有线提速经验基础上,借鉴世界高速铁路的先进技术,博采众长,大力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速200公里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