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博尔赫斯和《交叉小径的花园》
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阿根廷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享有“***的南美小说家”、“影响欧美文学的**位拉丁美洲作家”和“作家中的作家”的赞誉。
博尔赫斯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显赫世家。1914年随全家移民欧洲,后就读于剑桥大学,掌握西、英、德、法等多国语言。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其独特的才情崭露于阿根廷文坛。1923年全家再次前往欧洲,他的诗作开始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文学圈中广受好评。50年代后,博尔赫斯曾长期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并以文学创作获得过阿根廷**文学奖、国际出版家协会颁发的福门托奖、塞万提斯文学奖、拉美文学*高奖墨西哥奥林·约利兹蒂奖、西班牙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等荣誉。
博尔赫斯的早期创作多为诗歌。20年代后半期发表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的手册》(1929)等诗集,多以时间、梦幻、迷宫等虚实结合、神秘莫测的事物作为表现对象。作品中既渗透着“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辩证思想,又在体现对宇宙和人生的沉思中夹杂浓厚的怀疑主义情绪。从1935年发表**部短篇小说集《世界丑事》起,博尔赫斯转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不久便因《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发表而蜚声文坛,随后发表的名篇还有《杜撰集》(1944)、《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
20世纪人类经历了巨大的身心浩劫,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生存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仿佛一座又一座迷宫,它们无始无终、无边无涯、交叉之处还有交叉,它们是从内部到外部、从有形到无形,一盘似是而非、亦真亦幻的迷局。 中文学科本科的教材很多,其中有些使用面还比较大。但是,这些年高校扩招,本科的培养目标在调整,大多数高校都在压缩课时课量,逐步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方向靠拢,教材也就不能不作调整。现有的多种本科基础课教材质量不错,在综合性大学较受欢迎,但对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区性高校的学生来说,相对就显得比较深,课时与课量也过大,不太适应教学的需求。许多普通高校中文系老师都希望能够组织编写一套新的中文学科基础教材。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很支持这一想法。近几年每年全国大学中文系本科招生六、七万人(属于前五名的学科),其中综合大学大概还不到一万人,其他大都属于一般教学型、应用型的大学,包括许多师范学院、地区学院和大专,他们都必选中文系的七门基础课。此���,相当多的专科中文系,以及有些相关学科(如外语、新闻、艺术等等)也要求学生选修中文系的某些基础课程,中文学科每门基础课的教材需求量很大,特别是普及型、应用型的中文基础教材,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出版这套教材,无论对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育来说,都很有必要。
这套教材的设计意图主要是:
(1)**批主要以本科基础课为主,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10种,以后再逐步扩充,继续编写出版选修课教材(总计划大约30种),形成完整的中文系本科教材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