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由于这些理论着重解释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针对事故致因因素如何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所以被称作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导事故预防工作的基本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发生变化,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一)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一般认为事故的发生仅与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有关。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蒸汽动力和电力驱动的机械取代了手工作坊中的手工工具,这些机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率。因为当时设计的机械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操作的**和方便,几乎没有什么**防护装置。工人没有受过培训,操作不熟练,加上长时间的疲劳作业,伤亡事故自然频繁发生。
1.事故频发倾向概念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慈(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F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根据这种理论,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企业里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减少工业事故。
因此,防止企业中事故频发倾向者是预防事故的基本措施.一方面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等,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的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事故频发倾向者则将其解雇。显然,由**的人员组成的工厂是比较**的。
2.海因里希的事故法则
美国**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曾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重伤事故与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l:29:300,国际上把这一
…… 本书是由全国化工**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并组织编写的全国高职高专**生产技术规划教材。**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搞好**生产工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基本任务。我国2002年11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法》,2002年9月颁布《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在全国推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自2004年以来,相继开考**注册**工程师和**注册**评价师,这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举措。推行此项制度,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人才兴安”战略的一项治本之策,也是我国**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学习**生产技术课程,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掌握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中小企业提供职业健康**领域的技术职务,改善**生产条件,减少各类职业危害,促使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生产长效机制。本书在编写中以化工**技术和危险化学品**管理为行业依托,向机械、电气、建筑、矿山等领域渗透延伸,以**工程、**技术和**管理三个层次要求为编写主线,进行模块化编排,内容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两大模块,中间以**工程应用技术模块融会贯通,力求结构严谨,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中,通用**技术(模块Ⅰ)部分包括机械**生产技术、电气及静电**技术、防火防爆**技术、特种设备**技术;**工程应用技术(模块Ⅱ)部分包括职业危害及其控制技术、应急救援与**评价技术;专业**技术(模块Ⅲ)部分包括煤矿及非煤矿山**技术、建筑施工工程**技术、化工及危险化学品**技术。本教材在编写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力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重介绍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有鲜明的技术实用性;第二,内容力求通俗易懂、涉及面宽,突出实际应用技术,兼顾“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在每章开头的“学习指导”中均有明确的说明,以分清**和主次;第三,以模块化编辑搭建课程体系,为各类院校不同类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搭配选择授课内容提供方便,例如可以选择开设“通用**生产技术”(模块Ⅰ,约40学时)、“化工**技术”[模块Ⅰ+模块Ⅱ+模块Ⅲ(第十章),约60学时]、“矿山**技术”[模块Ⅰ+模块Ⅱ+模块Ⅲ(第八章),约60学时]等课程。鉴于以上特点,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工业环保与**技术专业、**技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化工、**和环保等相关专业选用。根据各院校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和课时要求,对模块Ⅰ、Ⅱ、Ⅲ的项目化内容进行自由编排,可作为化工类、机电类、轻工类、冶金类和医药类等专业的**技术公共选修课选用教材,还可供从事**工程、**检测、**评价、**管理、**咨询以及申请报考**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人员参考。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有:何际泽(**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章)、张瑞明(第五章、第八章)、李国珍(第二章、第九章)、石昌智(第三章)、杨立全(第四章)。全书由何际泽统稿,张良军审定。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化工**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领导和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主编单位的**技术教研团队的邱媛博士、苏雪梅**工程师(**注册**工程师和**注册**评价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