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将“小康社会”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20世纪末的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明确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