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池大为丧失的精神立足点是传统的“天下**”,但作者所说的“意义的真空”显然不止如此。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此时此刻,“**”、“民族”、“人民”、“自由”……一切原有的精神立足之地都显得漂浮动荡。当池大为和我们所有人一起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孤独者魏连殳所面对的“虚无”。意义的真空,对于人类而言该是一件何其可悲的事,但同样是知识分子面临抉择时的困惑和痛苦,在池大为们身上却再也找不到魏连殳式自暴自弃的绝望反抗了。魏连殳们在没有路的地方还可以“跨进刺丛姑且走走”,但在池大为们面前,便连“刺丛”也没有,道路消失之后他们茫然不知所终。从池大为们的不断妥协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渺小和生活的无奈,因为他们生来就没有对抗虚无的有力武器,他们的异化显得理所当然从而丧失应有的悲剧性。所以我们在阅读《沧浪之水》时,对池大为们会寄予奇怪的同情,仿佛就是在同情我们自己,理解他们的“堕落”,就理解了自己的生活。这正是《沧浪之水》所具有的一种奇特的魅力——它不给读者提供一个高高在上审视他人灵魂的机会,而是不断迫使读者不自主地进行自我反思:当面对意义的真空时,我们自己应该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