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 作者:陈荣富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7634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755
  • 定价:¥3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试图克服上述不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20世纪前50年,我国学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过系统研究,难以见到相关著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所当然成为党和**制定宗教政策的指南。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制定了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宗教政策。这个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是翻译和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宗教问题的著作,以及苏联有关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研究的论著。新中国成立之初,天下图书公司出版了《社会主义与宗教》一书,该书收入了列宁的《社会主义与宗教》、《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与宗教和教会有关的**和政党》等文章;东北新华书店出版了《宗教问题选辑》,收入了恩格斯对宗教问题的部分论述、斯大林论党对宗教的态度、荣孟源的《美帝利用宗教侵华举例》以及吴黎平、艾思奇、邹韬奋和苏联学者米丁·费奥多洛夫等人的文章。1950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两本马列主义论宗教的书》的文章,介绍了这两本书的内容。1954年又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一书,辑录了马克思、恩格斯自1842年到1894年关于宗教的论述,《文史哲》1955年第7期发表了葛懋春的文章,对该书的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领导人民群众争取社会主义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缺乏深入、系统和实事求是的研究,因而未能完整地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由此对党和**的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比较系统的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并且从那时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我们可以在该领域的研究者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但由于种种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概念界定不明确。研究对象的不确定,势必影响研究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视为他们关于宗教的论述的简单相加,把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前的、不成熟的、带有旧哲学痕迹的某些鲜明的形容、生动的比喻和犀利的批判当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而没有把它们放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史上去思考和评判,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3)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基础,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极为浩瀚,且艰深难懂,因此,许多人常��依据“语录摘编”、“文选摘编”进行研究,鲜有潜心做艰辛的文本研究者,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水准。(4)重视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研究,忽视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因而片面地认为《资本论》及其手稿只是经济学著作,其对宗教的论述只是把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现象同宗教作类比,忽视了它对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意义。(5)对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贡献研究不深入。(6)对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类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中的宗教思想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而《笔记》从根本上转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性质和原始宗教的性质及文化功能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对《笔记》研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的水准。(7)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是同他们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区别于其他宗教学者、学派的宗教思想的重要特征,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孤立地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思想,或者虽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但却不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和优点。
    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并不等于本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只是本书追求的目标,本书试图克服上述不足,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由此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制定宗教政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目录
    前言
    **章 导论
    **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五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副产品或伴生物
    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含义的再界定
    一、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政策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第四节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
    一、方法的层次性与重要性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研究是基础性工作
    三、把**分析方法和历史主义方法统一起来
    四、把科学观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宗教思想的发展
    **节 从自然神论到唯心主义无神论
    一、中学时代:自然神论的启蒙主义立场
    二、大学时代:转向唯心主义无神论
    第二节 从唯心主义无神论向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转变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莱茵报》时期投身政治斗争的影响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
    四、《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宗教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节 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确立
    一、《德法年鉴》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史上的意义
    二、关于宗教异化与“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三、关于宗教约束与世俗约束的关系的精辟分析
    四、关于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的初步认识
    五、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的精彩解析
    第四节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