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引论
我开始要写这本书,总觉得是一部廿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忽然想到从前王湘绮老人有给他的门人宋孝廉的一封信,论及宋孝廉住在客店中衣服被盗的事,其中有一段话说:
天下之有四川,四川之有省城,省城之有陕西街,陕西街之有客店,客店之有宋孝廉,宋孝廉之有衣箱,衣箱之有衣,诚不可云太仓之一米矣。一旦被盗,而日有司之责,何其重视有司乃至于此耶?
他用这种幽默的论调,意思是要说明世间事都是偶尔遭值,劝宋孝廉应当达观。因而我想:以世界之大而有中国,以中国之大而有数千年相传之文化,又以世界宗教类别之多而有基督教,以基督教在世界传布之广而流传及于中国,乃于此时此地,有身为中国文化所涵育而又信奉基督教的我,就有青年协会约我写这本书。这也只是偶尔遭值,正不必过于矜持。尽可展开胸量,放大眼光,按着我所知所能,将关于基督教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叙述出来。不问别人说我是“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多见其不知量”。在我也只是因为有此遭值,就尽我的能力来应付此遭值而已。
我既有上述的感想,就觉得要写这本书,固然不可抱着狭隘的偏见,高举所信奉的基督教而任意批评中国固有的文化,也不必有意地要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对比,解释二者的异同或得失。因为若是照那样写法,总不免将本问题的范围缩小。我于是决定我的写法:(一)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分别论述,使它们各自有其园地,公开地任人观览与批评。(二)不注重已往和现在而注重将来,示人以进步的思想。(三)以中国为**,无论是说明基督教,或是讨论中国文化,无非求有益于中国。我以为必如此写,才能不蹈从前有些这类文字的窠臼,并且表明此问题不只是基督教的问题,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问题。
因此,本书的结构,就是先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分为两大部分,各自为章,依类叙述,*后乃有一章合论,使之集中于某一论点。而在未分章叙论之前,我将对于宗教、基督教、中国文化各方面先有一个概说。
我对于宗教的看法约有以下的几点:
一、宗教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动力。荀子《礼论篇》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可知人有欲求,即是为自身的生命奋斗,所以欲求是人的本能。本能*显著的是求食与求偶,有求食的本能才能维持生命,有求偶的本能才能延续生命。这正是《礼记》上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外又因求福与免祸而有自卫的本能,因惊奇与探究而有求知的本能,因竞争与互助而有合群的本能,也都是人类生存奋斗中自然的现象。而现时人查考宗教的起源,却正与上说的五种本能有关联,因此宗教乃是整个人生向上的欲求所表现的态度,自然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