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国饮食概述
哪种食品被认为是地道的中国食品呢?目前中国消费的食品种类远比过去丰富,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明朝末期从美国以及西方**引进食品,并在清朝得以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玉米、红薯、爱尔兰土豆及花生成了基本的农作物,而且引进并种植了其他一些诸如辣椒、西红柿之类的农产品。不少此类的农作物都被称作“番”,意为外国的或从外国引进的。*近,台湾已经开始商业化种植如野生蘑菇之类的西方蔬菜了。
在西方人看来,米饭是与中国饮食*密切相关的基本食物。长期以来,米饭一直是中国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可能是中国南部*早引种成功的农作物,稻米的消耗量���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在中国谚语中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说。当然,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人们都以米饭为主食,因此,是否可以将米饭称为中国食物还有待商榷。人们喜欢将大米作为主食,糯米则主要用来制作糕点。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中国人食用的大米只是经过简单的去壳处理,因此绝大部分营养成分都被保留了下来。现在一些有钱的中国人更乐于吃精米,不过目前**于海外华人。 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世界
本书要谈的是西方人饮食习惯上的巨大变化。这是现代西方社会中*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这个题目极为宽泛,目前的相关研究也很有限,所以我将本书的讨论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方面,即西方人对中国饮食态度的改变。正是由于这种改变,才有了西方城镇里中国餐馆和外卖店的遍地开花(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是如此),也才有了对中国烹饪法的普遍改良和采用。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同时又散落各处,我无法一一穷尽,只能有所择取,主要采用西方人写作的英语材料,把**放在中国饮食文化是如何进入北美和英国的。
擅长饮食写作的作家肯尼思·洛(KennethLo)曾在“中国饮食在中国”和“中国饮食在海外”之间做过区分,受他的启发,本书也依此分为两大部分。肯尼思·洛曾发表评论说,中国食物和其他东西一样,“从本土移植海外,不免要遭遇巨变”,其实,对食物的态度也是如此。一国饮食一旦流向海外,要么被视为该国文化的一个侧面,要么碰上本土优势论者,视之为舶来品,或有所保留地将其作为本土饮食的一种补充。在本书的**部分,我考察了有相关记录以来,西方人在中国邂逅中国饮食的态度。一开始,西方人--那时主要是传教士和商人--对中国饮食充满好奇,视之为中国风情的一个方面。从18世纪晚期开始,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描述越来越不友善,有时对中国的一些食品及其烹制方法表现出一种鄙视甚或是厌恶,不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