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s in China)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 Risks in China)

  • 作者:葛全胜 邹铭 郑景云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2478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25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论述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概念及评估目的,对中国从古至今的自然灾害灾情及灾害评估、管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介绍了国外的主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全书深入探讨了中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思路、步骤及具体方法,提出了风险评估制图的原则及一般性技术规范,并有具体的评估案例可供参阅,是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新专著。
    《中国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初步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为从事减灾工作的各级决策管理者、科研院所的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师生提供参考。
    文章节选


    不经意间,从事历史气候及全球变化研究,已有近20载。心灵,在阅读历史的岁月中,常因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描绘而产生一丝丝悸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度,其灾史绵长,灾种繁多,灾域广袤,灾情严重。多少行业、多少区域、多少朝代,因自然灾害而留下抹不去的伤痕。“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描写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喇家遗址的凄美隐现出自然灾害对区域文化的巨大震撼力,繁华、喧嚣的大明王朝的黯然谢幕和旱灾、瘟疫的流行有着千丝万缕的瓜��。存世的中国历史典藏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的自然灾害志。
    历史的钟摆定格在21世纪。人类的科技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达到了**的水平,但自然灾害肆虐人类社会的强度和频次却没有丝毫减弱。2000~2005年,全球平均每年发生398起自然灾害,导致7.7万人死亡,2.96亿人受灾。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在过去15年里达到了年均500亿美元。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近15年来,中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人民币。
    由于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10-6增长为430×10-6,全球的温度也因之增长了0.5℃以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由于气候系统的惯性作用,即便维持当前的CO2年排放量不变,在今后几十年里,全球的温度仍将增加0.5℃;如果大气中COz体积分数达到550×10-6,21世纪末有99%的可能性--全球平均温度的增长将超过2℃。全球变暖将增大冰雪的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也因此增大。所以,在全球变暖的气候情景下,自然灾害管理的形势更加严峻。
    2008年,岁初南方冰雪巨灾的余波尚未平息,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又给国计民生带来了更为沉重的打击。本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的一次地震灾害。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17个县(市、区)、4624个乡镇、46574个村庄受灾,灾区面积约44万kmz。据初步统计,地震已经导致69134人死亡,17681人失踪,374061人受伤,受灾人口高达4616万(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6月8日)。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一、主要概念
    (一)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风险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中国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检灾机制与救灾措施
    一、中国历史时期的自然灾害
    (一)秦汉
    (二)魏晋南北朝
    (三)隋唐五代
    (四)宋辽金元
    (五)明朝
    (六)清朝
    二、中国历史时期的检灾机制
    (一)测灾环节
    (二)报灾环节
    (三)核灾环节
    (四)评灾环节
    (五)奖惩环节
    三、中国历史时期的救灾措施
    (一)行政措施
    (二)市场性措施
    (三)社会性措施

    第三章 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背景、肘空分布及影响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背景
    (一)自然背景
    (二)人文背景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一)各主要灾种的时空分布
    (二)各地区自然灾害组合分区
    三、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影响
    (一)影响人员健康与生命**
    (二)致使房屋受损、倒塌
    (三)影响各行业及国民经济整体的正常运行
    (四)致使资源环境系统更加脆弱
    (五)其他影响

    第四章 近60年中国自然灾害评估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灾害评估
    (一)灾害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二)灾害评估研究初步开展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灾害评估
    (一)灾害管理体制缓步发展
    (二)、灾害评估研究滞中有进
    三、20世纪80~90年代初的灾害评估
    (一)部门管理中的灾害评估逐步规范
    (二)灾害评估研究全面展开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灾害评估
    (一)灾害评估日趋完善
    (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渐趋深入
    五、关于我国灾害评估体系现状讨论

    第五章 国外主要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评估模型
    一、灾害风险指数系统
    (一)DRI的概念模型
    (二)DRI评估方法与模型
    (三)DRI研究成果的表示
    (四)DRI的局限
    二、全球自然灾害风险热点地区研究计划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二)灾害风险评估过程
    (三)主要结果及其表达
    (四)主要优点与局限性
    三、灾害风险管理指标系统
    (一)灾害赤字指数
    (二)地方灾害指数
    (三)通用脆弱性指数
    (四)风险管理指数
    (五)研究结果及其表达
    (六)结论
    四、欧洲多重风险评估
    (一)致灾因子图
    (二)综合致灾因子图
    (三)综合脆弱性图
    (四)综合风险图
    五、美国灾害评估模型
    (一)HAZUS概述
    (二)评估的三个层次
    (三)HAZUS评估的基本流程
    (四)地震灾害评估的基本流程示例
    六、地方(社区)风险评估
    (一)社区灾害风险指数
    (二)应对能力自我评估法
    七、几点认识
    (一)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评估模型的构建要从现实需求出发
    (二)必须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需要有专门的数据库支撑和相关部门的合作
    (三)有关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第六章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内容与流程
    一、评估原理
    (一)相关性评估
    (二)概率推断
    (三)类似推断
    (四)趋势外推与动态评估
    (五)等级评估
    二、评估内容与类型
    (一)评估内容
    (二)评估类型
    三、评估流程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步骤

    第七章 主要自然灾害致险程度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主要气象灾害致险程度评估指标及方法
    (一)评估指标
    (二)评估方法
    二、地震致险程度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评估指标
    (二)评估方法
    三、滑坡、泥石流致险程度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方法分类与适用情形
    (二)滑坡危险性评估指标与方法
    (三)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指标与方法
    四、病虫害致险程度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方法分类与适用情形
    (二)田野调查评估法
    (三)遥感调查评估法
    (四)孕灾环境评估法
    (五)专家访谈法
    (六)邻域类比法

    第八章 承险体脆弱性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承险体脆弱性评估指标
    (一)物理暴露性(Ve)评估
    (二)灾损敏感性(Vs)评估
    (三)区域应灾能力(Vd)评估
    二、承险体脆弱性评估方法

    第九章 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损失度评估方法
    一、单灾种风险损失度评估方法
    (一)基本方法
    (二)具体灾种下的人口风险损失度评估
    (三)具体灾种下的财产风险损失度评估
    (四)具体灾种下的生态系统风险损失度评估
    二、多灾种风险损失度综合评估方法
    (一)三类承险体的多灾种风险损失度独立评估
    (二)三类承险体的多灾种风险损失度整合评估

    第十章 自然灾害风险图编制规范
    一、风险制图意义
    二、风险评估制图的研究进展
    三、风险制图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实用性
    (三)系统性
    (四)标准化、规范化
    (五)可操作性
    四、制图基本规定
    (一)定位参考系
    (二)比例尺
    (三)图幅
    (四)图面整饰
    (五)制图资料的分析与选择
    五、自然灾害风险制图的内容体系
    (一)风险图应表达信息
    (二)灾害风险图构成
    (三)基本制图单元和比例尺
    六、自然灾害风险图图例系统与表达
    (一)基础地理底图图例系统
    (二)专题要素图例系统
    七、工作环境配置
    (一)硬件环境配备
    (二)基础软件平台
    八、制图步骤与流程
    (一)制图准备阶段
    (二)室内制图初期阶段
    (三)室内制图中期阶段
    (四)难点问题的检验阶段
    九、成果审查及提交
    (一)成果审查
    (二)成果提交
    (三)图幅说明书
    十、风险图的印刷出版

    第十一章 浙江省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一、前言
    (一)试点区域的选择
    (二)试点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本框架
    二、台州市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一)区域概况
    (二)评估方法
    (三)评估结果
    三、温岭市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一)区域概况
    (二)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及其资料来源
    (三)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方法
    (四)评估结果
    四、温岭市石塘镇村级尺度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
    (一)区域概况
    (二)评估方法和工作流程
    (三)评估结果
    五、认识和讨论
    (一)各空间尺度上评价的目的与基本评价单元问题
    (二)受灾对象的选择
    (三)评价的资料、方法与指标的选取
    彩图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