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语句内照应关系解析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语句内照应关系解析研究

  • 作者:于素秋 者 李东光
  •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8519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44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这是有关机械处理汉语中照应问题的专著。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深入探讨,对汉语中的照应问题研究有所突破。关于汉语的照应问题,在此之前已经有学者从词义角度、从文章构成角度、从结构功能角度进行考察,分析了照应现象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结构形式。但这些研究成果都仅仅对照应现象进行了探讨,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汉语句内照应关系解析研究》在参考日语照应解析方法的同时,尝试解决汉语中的照应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文章节选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21世纪。21世纪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对信息的需要也在与日俱增。世界上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媒介传向各处。在任何领域中,都不能缺少信息的存在。
    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代通信技术的信息载体是全面的、多元化的。比如数据、文字、声音、图表、影像(静止影像和活动影像)等。而作为信息载体本身,语言仍然是更为有效、且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我们以文字为媒介,记录信息,进行交换并加以利用。一般来说,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如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字媒体;电视、广播等声音媒体;还有电话、传真,以及****人气的网络都是典型代表。无论是哪种媒体,*基本的形态都是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只有用语言,我们人类才能自如地操纵和利用各种媒体。人和人之间,用自然语言传递信息,而将人和计算机之间连接起来的则是程序语言。以往的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作为语言学,属于人文学科领域。伴随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把自然语言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来对待的这种新看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虽说中国的计算机普及晚于那些发达**,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如今计算机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被称为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的21世纪,计算机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无论是各行各业还是个人,人们从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以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断地激发创新意识,更圆满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信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作为信息载体本身,语言仍然是更为有效且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
    近二十年来,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计算机从数据处理、信息处理向知识 处理发展,在伴随处理能力提高的同时,对语言文字处理的要求也变得更深、更广、更严格。汉语中普遍存在由于省略以及代词的使用而产生的 照应现象,如何能够准确恰当地处理汉语中的照应关系,对于人机界面、机械翻译、文献检索等 的应用至关重要。
    目录
    第1章 序论
    1.1 绪言
    1.2 本研究的背景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1.4 研究概要
    第2章 汉语句内照应现象的表现形式
    2.1 绪言
    2.2 汉语代词的照应功能
    2.3 照应现象的基本表现形式
    2.4 照应现象的分类
    2.5 小结
    第3章 照应现象对名词的依存特征
    3.1 绪言
    3.2 汉语句子的结构特征
    3.3 照应代词对名词的依存特征
    3.4 名词的标注
    3.5 特殊名词——“的”字短语
    3.6 匹配式代词照应解析法
    3.7 小结
    第4章 照应现象对谓词的依存特征
    4.1 绪言
    4.2 汉语句子的**点
    4.3 谓词构成的句子种类
    4.4 谓词的支配成分和附加成分
    4.5 依照动词的支配特性做标注
    4.6 利用对谓词的依存性做照应解析处理
    4.7 小结
    第5章 照应现象对其他信息的依存特征
    5.1 绪言
    5.2 对主题和信息的依存特征
    5.3 对衔接句子的关联词的依存特征
    5.4 对句子之间关系的依存特征
    5.5 模拟实验
    5.6 小结
    第6章 照应解析的提案
    6.1 绪言
    6.2 照应解析的提案
    6.3 本提案的处理实例
    6.4 本提案的评价与考察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处理符号说明
    附录2 句子成分符号说明
    后记
    图表
    表:
    表1人称代词的种类
    表2指示代词的种类
    表3代词的指示功能分类
    表4代词的语义属性
    表5代词与名词的语法功能比较
    表6虚设代词表现形式
    表7照应词的出现频率及成分(1)
    表8照应词的出现频率及成分(2)
    表9先行词的成分以及位置(句内)
    表10先行词的成分以及位置(句外)
    表11先行词和照应词的对应形式
    表12复数名词的主要构成形式
    表13“的”字短语的主要构成形式
    表14模拟结果
    表15依照结合价理论对汉语动词的分类
    表16依照谓词解析的模拟结果
    表17本方法使用结果
    图:
    图1照应关系分类
    图2句子成分间的修饰被修饰关系
    图3名词的分类
    图4匹配流程
    图5同谓词连接的句子成分
    图6使用谓词的处理流程
    图7主题链型复句结构
    图8信息链型复句结构
    图9由主题型转换为信息型复句
    图10由信息型转换为主题型复句
    图11照应解析流程
    图12 Z路径流程
    图13 P路径流程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