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几个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建设,在中国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短短十多年,它的成绩已斐然可观。当然,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是在风平浪静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自然也不能例外。近十多年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发生了频繁的针锋相对的争论,其中有认真的严肃的理论探讨中的意见分歧,也有两条哲学路线、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少问题是直接涉及马哲史的重大问题,例如马哲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进的历史还是倒退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形成的具体过程怎样?怎样评价恩格斯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评价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过时了?它的历史命运怎样?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争论热点,例如怎样评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怎样正确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怎样评价《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等。一部科学的马哲史应该在系统地全面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同时,根据确凿的思想材料,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哲史的一般问题作初步的原则性说明,并对上述重大问题表明我们的基本态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
马哲史,同任何历史一样,都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客观的历史和书写的历史。书写的历史以客观的历史为对象,作为科学的马哲史无疑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的客观过程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因此,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历史上*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些什么内容,包含哪些组成部分。 观念转换是我国理论界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说法,如果固守从前的观念,就会被视为僵化、落后。现在哲学正经历着一场观念转换。过去认为哲学是一种知识,一门学科,哲学应该成为一门科学,在各种哲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门科学的哲学。现在在多数人心目中这种观念已经陈旧过时了,他们认为没有什么科学的哲学,哲学只是自己的哲学,各人有各人的哲学,没有什么公认的科学的哲学。这诚然是一种观念转换,但令人困惑的是:这种转换是前进还是倒退呢?一般说来,观念转换,应该是从旧的转到新的,从落后的转到进步的,而从哲学是科学的观念转到哲学不是科学的观念,能说是前进吗?
当然,提倡和鼓吹这种观念转换的人坚持认为它是前进,不是倒退,甚至大加赞美,认为这是新世纪的新风尚、新潮流。然而作为过来人的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却认为这不是前进,而是倒退;不是开新,而是返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