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日益成为摆在当前我国广大企业面前的紧迫任务。
那么,如何加强企业管理?怎样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首先,要从生产力高度来认识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对于生产要素的认识,从劳动、资本,到劳动、资本、技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而这些生产要素只有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形成有序运转并增值的有机系统,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把这些生产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使之有序运转并增值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这已经被中外企业的实践所证明。
其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人是生产力中*积极、*活跃的因素。物要人去驾驭,事要人去做,科技要人去发展,离开了人,一切都无从谈起。人是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深刻地揭示出,只有高度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可能使生产力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的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工作的**,充分反映了对生产关系要素本质的客观认识。重视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坚持企业文化建设,既能够避免管理中“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错误做法,又能够把企业的发展同满足员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实现中国管理的科学化,首先必须实现科学管理的中国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只有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只有和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理论,才能真正被中国企业所掌握,成为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强大的理论武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高明的管理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我们不但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更要努力继承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发挥文化优势和管理特色,这是今天我国企业加强管理的现实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中国的管理模式应是西方科学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科学管理中国化、进而实现中国管理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第四,企业管理必须面向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要求进行管理的变革。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在继承国内外已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进行管理创新,收到了积极的成效。这些企业的管理实践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发挥文化力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向文化管理过渡。我们认为,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关键环节的文化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面向21世纪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企业管理联系现实和未来的桥梁,是中国企业在21世纪赶超世界管理的先进水平、获得管理优势的必由之路。
我们有幸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也有幸承担了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课题,并有机会接触了国外管理的许多*新成果,这些工作和收获使我们对管理科学的内在本质发展规律有了基本的认识。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经过系统的总结、提炼、升华,形成这样一本书。书中揭示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管理理论发展规律,全面阐述了企业文化理论及企业形象理论(CI理论)和**战略。本书**版面世后,蒙广大读者的厚爱,两年多来再三重印,这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强烈愿望和对先进管理理论的渴求。为满足更多读者的心愿,我们应出版社之邀,前后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对原书作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特别是我们开展了“组织文化度量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并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号: 70272009),进一步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在第二版中,我们把当前企业文化的*新热点问题增补到书中作为第十章。希望再版后的这本书更加受读者的欢迎,并能够如我们所愿,对中国企业早日实现管理现代化发挥理论应有的现实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德
副研究员吴剑平
2003年1月1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