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初探
一、《山海经》的篇目和时代
在古代典籍中,*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史记》:“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大宛列传赞》)《汉书·艺文志》于《数术略·形法家》之首列《山海经》十三篇。《汉志》采自《七略》,其中数术诸书是成帝时太史令尹咸校订的。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即刘歆)又校上《山海经》十八篇,篇数与《汉志》不同。晋郭璞在刘秀校本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并著《山海经图赞》二卷,这就是今传《山海经》的祖本。
《山海经》今传本十八卷,三十九篇。包括: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是为《五藏山经》,简称《山经》。又,海外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海内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是为《海经》。此外,还有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海内经一卷一篇。
关于《山海经》的成书,《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说明。刘秀校上《山海经》表文始明言是禹、益等所作:“《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此后,王充也说:“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但王充只是根据刘秀立说,没有新的论证。赵晔说:“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名日《山海经》。”所谓“召神而问”云云,显然又是赵晔的附会。
《山海经》并非禹、益所记,前人已有论辩。书中记载禹、益以后之事甚多,如海外西经记夏后启事,大荒西经记汤伐夏桀,大荒东经记殷王子亥,海外南经记周文王葬所。中次三经称“禹父”,中次十二经引“禹言”,书中屡言产铁,多有秦汉郡县地名等等,都是明证。颜之推认为“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但如此多的段落都用后人羼入来解释,是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