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库—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库—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

  • 作者:盖志毅
  •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807226970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494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对比等方法,研究了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介绍了:本书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方法等;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产权制度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和对策;牧区微观组织创新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正式约束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非正式约束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全球视野中的产权、制度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一)历史上的草原生态环境
    1.遥远的远古草原生态环境
    我国草原在过去是非常丰美的,**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在《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一书中指出:远古时期,“特点是在阴山山脉的南麓,可能在一个广大的地区中,有由山上积雪汇集而成的河流和湖泊,成为许多动物和人类聚集之地。河套人生活在现在的萨拉乌苏河的两岸,在河的两岸是广大的平原草地,在河湖的附近生长着草木。在平原草地上,有河套扁角鹿,有赤鹿,有野猪,也有善于奔驰的羚羊、野驴和野马。不怕干旱的,还有骆驼和一些啮齿类。在河旁有水牛及原始牛,来吃河旁比较丰富的水草。有决定意义的是猛犸象和披毛犀和赤鹿,都生活在草原之上”。**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则认为:那时的萨拉乌苏地区,有较大的湖泊和河流,湖畔附近有疏散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气候比现在温暖而湿润。
    2.人类活动历史时期草原生态环境
    根据《汉书》记载,到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的郎中侯应说:“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间,制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夏国国王赫连勃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建都,城名为统万,在今乌审旗南境,那时的统万,“土苞上壤,地跨胜形”。400年之后,在唐代文献中,这座改名夏州的名城已处在沙漠的威胁之中,又过了100多年,宋朝统治者下令废毁这座城,因为古城已陷在沙漠中,居民很难生存。由此,这座古城的废墟已成为生态学上的有力例证。
    ……
    目录
    《中国蒙古学文库》序
    《中国蒙古学文库》总论
    **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二、草原生态环境具有巨大价值
    三、制度是研究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节 明晰草原产权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作用
    一、形成牧民自主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机制
    二、建立起草原资源市场,实现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变
    第二节 我国草原产权产生的原因
    一、我国草原产权演变的大概脉络
    二、现代草原产权的产生
    第三节 我国草原所有权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草原所有权存在的问题
    二、草原所有权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我国草原使用权存在的问题和制度安排
    一、我国草原使用权存在的问题
    二、草原使用权的制度安排
    第三章 产权制度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局限性和对策
    **节 产权制度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局限陛
    一、破除对明��草原产权的迷信和崇拜
    二、以**产业为主的结构决定了牧民的生存基本上依赖于草原
    三、粮食和饲料短缺对草原产权的潜在威胁
    四、对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期望值不高
    第二节 解决产权制度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局限性的对策
    一、调整牧区产业结构减少直接从事畜牧业的人数
    二、创造充足的粮食和饲料条件
    三、提高牧区干部群众的草原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改善的预期
    第四章 牧区微观组织创新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节 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含义和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原因
    一、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含义
    二、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原因
    第二节 微观组织创新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微观组织创新的一般意义
    二、牧区微观组织创新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三节 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牧区微观组织创新过程中利益的补偿方向
    二、建立合理的资源产品价格
    三、奠定微观组织创新的产权基础
    四、奠定微观组织创新的制度环境基础
    五、政府应支持而不是过多干预牧区微观组织创新的过程
    六、有利于发展游牧业
    第四节 通过建立牧民合作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一、建立牧民合作社的独特优势
    二、建立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合作社
    第五节 实现从小牧户向大牧户——家庭牧场的微观组织创新
    一、实现从小牧户向大牧户转变的原因
    二、从小牧户向大牧户——家庭牧场转变存在的问题
    三、从小牧户向大牧户——家庭牧场转变的措施
    第六节 创造企业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机制
    一、企业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实现企业投入草原生态环境的动力机制
    三、一体化:让经济外部性与经济不外部性缩结在一起
    第五章 正式约束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节 我国政府正式约束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一、草原功能是以生态效益为主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定位不准
    二、政府草原生态环境决策公共管理失灵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第二节 对政府草原生态环境正式约束失灵的防范措施
    一、以政府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为正式约束的主要目标
    二、制定符合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法律制度
    三、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四、改变政府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投资行为
    五、将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为上下结合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第六章 非正式约束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节 合理的非正式约束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合理的非正式约束对人的行为,包括对生态环境态度的内在约束力
    二、非正式约束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价值
    三、合理非正式约束对资源环境资本的替代作用
    第二节 摈弃不利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非正式约束
    一、摈弃轻视草原生态系统的非正式约束
    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或调整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基本观念
    三、摈弃牧民中不利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无形制度
    第三节 保护、继承和吸收合理的非正式约束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导的先进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二、多民族缔造的草原生态文化
    三、中华老庄等传统文化——历史上中原地区非正式约束
    第七章 全球视野中的产权、制度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节 共同规则与全球范围内进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
    一、从全球视域探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要求
    二、利用共同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第二节 借鉴国外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
    一、对国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正式约束的借鉴
    二、国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非正式约束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国外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关的产权和组织
    一、积极借鉴能够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产权制度
    二、积极借鉴能够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组织形式
    后记
    《中国蒙古学文库》已经出版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