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教育的嬗变和文化传承
QQ咨询:
有路璐璐:

教育的嬗变和文化传承

  • 作者:高宁
  •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34100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28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11134100
    • 作者
    • 页数
      228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特性突出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价值指向明显的中国传统教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选择、传播、改造的工具,传统教育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数千年没有中断的重要的内在原因。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并使之现代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重任。《教育的嬗变和文化传承》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民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冲击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注重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和重构功能,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文化。
    文章节选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与文化同样的特性。一个民族的教育传统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中国教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文化的选择、传播和创造的工具:要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中国教育传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首先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其内在特质有较为明晰的认识。
    **节中国文化产生的土壤与源泉
    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该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受自然条件影响而产生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类型,即它的文化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抑或是航海商业文化。一个民族在其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则决定着这个文化的社会特征。
    一、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舞台,也是每个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场所。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
    中华文明发祥于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黄河、长江两岸肥沃的土地,北温带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
    目录
    绪 言
    **章 文化的民族性和教育的民族性
    **节 文化的民族特性
    一、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民族特性
    三、文化的民族特性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文化传承与教育
    一、教育与文化精神的外显和物化
    二、文化的形成和教育的产生
    三、西方文化的变迁和西方教育发展的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演进和传统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
    **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土壤与源泉
    一、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政治条件
    三、多民族大一统**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
    一、中华文化的道德追求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指向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三、传统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第三章 中西文化冲突与中国教育的演进
    **节 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西学东渐
    二、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明末清初文化状况背后的原因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的演进
    一、西学的初次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二、西学再次传入的起始期
    三、西学再次传入的发展期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
    一、近代中国传统教育状况
    二、西学传入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变革

    第四章 教育的嬗变和文化的多元
    **节 五四时期的教育与文化
    一、新文化运动的教育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革命
    三、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新文化的重构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期的教育格局与文化多元
    一、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与文化
    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与文化
    三、国统区的党化教育与文化
    四、日伪区的奴化教育与文化

    第五章 新时期文化的创新与教育的反思
    **节 新的历史条件与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选择
    二、对全新文化类型的反思与抉择
    三、探索新文化过程中的一波三折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
    五、对学习苏联教育与教育方针的反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一、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
    四、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一、先进文化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努力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六章 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华文化的复兴
    **节 文化与教育的现代化
    一、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矛盾
    二、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三、教育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现代化和文化的重建
    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化成果与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文化的复兴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