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与对外贸易
一、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与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作用就大多了,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在这里,马克恩揭示了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离不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这与以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交换价值,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是建立在市场交换的基础之上的。一旦这种国际贸易终止,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基本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资本主义萌芽之前也有商品生产和国际贸易,但那时候的社会生产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交换价值,没有国际贸易它们也能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离不开市场,它是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形式。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比较显著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前提。正是不断发展的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使越来越多的产品为市场需求而生产。这就渐渐地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产品卷入到商品生产之中,于是国内分散的市场逐渐合并为统一的市场;各国的国内市场又逐渐汇合成为统一的民族市场。生产者不再是直接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而是通过生产某种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这种高度商品化的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分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市场,特别是世界市场,成为这种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编写出版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的教材,当时这既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后来根据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和我国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科组成员又两度重新编写了国际贸易教材,把《国际贸易学》作为本科精品课程教材进行建设和出版。在全体学科组同事的努力下,我校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2007年,该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现在这个版本的《国际贸易学》教材,是我们总结吸取了上一版《国际贸易学》教材的经验与不足,特别是根据我们学科组成员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经过集体努力精心编写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新的有关国际贸易的教材与著述,适当调整了有关章节的内容,使本教材更加适合我国本科生的教学需要。
具体来说,本版《国际贸易学》在导论中强调了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介绍,即从几个总量角度出发,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概况作了介绍,并对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国际经济学常识和研究方法也作了介绍。另外,本教材重视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等有关理论的介绍,帮助同学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分析有关国际贸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对外贸易领域的新发展。本教材还重视教材内容的深浅程度与本科教学要求相一致的问题,既要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学科的*新发展,又要避免过于深奥的介绍,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世界贸易组织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动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