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 作者:潘华琴
  •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 ISBN:978780730664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12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306641
    • 作者
    • 页数
      212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强化了人的思维的理性化和逻辑化,人类语言也随之越来越被精简为清晰的、普适的概念符号系统,面对理性层面之下生命“内宇宙”的恢宏而混沌、丰富而模糊的生命之流,这样的语言已经无能为力。这是文学遭遇困厄的底蕴,也是人类精神日渐贫瘠的诱因。鉴于此,《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将其主旨立足于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维度,探寻文学言语背后的心理因素——私人感觉及私人感觉的言语表达,从而对这一问题提供一种文学式的解答方案,即:文学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方式,是如何使个体生命超越公共语言规则,冲破类的限制,抵达个体生命内核,从而达成言语主体在文学审美王国中创造性的展现的。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论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是关于研究“文学语言理论”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等内容。
    文章节选
    **章 语言境域中的“文学是人学”
    纵观文学理论发展史,我们大致可以把文学语言研究方式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与二元分离的认识论框架内研究文学语言及文学现象,从而形成载体论的文学语言观。另一种是在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下将文学研究限定在对文学语言形式研究的本体论文学语言观。但二者均在内容与形式二分的认识论框架下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重内容,轻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工具论的语言观更多地注重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从这条语言途径踏人文学的世界,我们将发现.对“真实性”的追求取代了文学的“主体性”,无论是创作主体、接收主体,还是人物的生命个体都处于一种身心分裂的状态。西方传统文学研究中的工具论语言观可能既不能解决文学所面临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也不能有效地解除文学创作主体的“语言之痛”,更不能发现文学的本真性存在。
    二、重形式、轻内容,或内容让位于形式,主要代表为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批评流派。正如罗兰?巴特所说,“语言包容了全部文学创作,就像天、地及天地为人类划定的栖息之所”,语言对文学的重要性迫使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从不敢轻易放弃揭开文学语言之谜的机会。现代语言学代表索绪尔的语言学观点和语言学研究方法为文学语言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途径。 文学研究中的“语言热”,似乎已经热潮过去,倒显出几分冷落。但文学领域中的语言之谜却远未得到破解,从某种意义上看,过去多年的“语言热”可能酿下了更多的难解之谜。况且,在我看来,只要人类存在着,人文领域的问题永远不会有个终结。而真正要做出点学问,决不能一味追逐“市场行情”的冷热,那需要的是持久潜心的研究,需要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潘华琴博士的这部探讨文学语言的“私有性”与言语主体“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的专著,就是基于这种学术的预设撰写出来的。如今,这部专著即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面世,我似乎比作者本人还要多出几分感慨。事情要从18年前、甚至20年前说起。20年前,我写下《超越语言》一书,其主旨是希望“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之外,发现主体生命在言语活动中的律动,发现文学语言在浑沦诗意中的生成”,其中已经关涉到语言的私有性问题。书出版后曾得到诗人、作家们的赏识,同时也受到语言学家们的严厉斥责。1991年的夏天,由我发起在河南省的平顶山市召开了次“文学与语言”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多是朋友圈子里的学者,如年长一些的叶廷芳和张志扬,当时尚且年轻的徐友渔、陈家琪、王鸿生、朱学勤、蔡翔、南帆、耿占春,以及更年轻的北村、王国伟、艾云、曲春景、张三夕。令人想起来就无限感伤的是,与会的鲁萌和余虹竟已经先后离别我们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目录
    引论
    一、语言的失落:文学语言修辞学建构
    二、语言的自觉:文学语言学学科建构
    三、语言的生命回归之旅:文学言语私有性研究宗旨

    **章 语言境域中的“文学是人学”
    **节 主体的焦虑:文学语言修辞学研究中的“人”
    第二节 主体的迷惘:文学语言形式主义研究中的“人”
    第三节 主体的回归:文学语言生命本体论研究中的“人”

    第二章 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节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三章 私人感觉与个人化表达
    **节 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 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四章 私人感觉与文学言语
    **节 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 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 “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 文学的突围: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节 “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 “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人类历史古今中外的“古今之争”、“诸神之争”,及其中的诗学与哲学与政治之争。其意义非同小可。
    ——张志扬
    “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的观点对文学语言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我国同类研究做出了新的推进。
    ——徐岱
    问题意识明确、具体,挑战性强,展开得也比较充分。
    ——王鸿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