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概述
一、四物汤的来源
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其*早见于晚唐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用于外伤瘀血作痛。后来被载于中国**部**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书首先记载将四物汤用于妇产科疾病)。以后在宋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产后方》、明代《医方考·调经用四物汤》、清初《济阴纲目·调经门》等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和评说。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
二、四物汤的组成及用法
四物汤是一首养血**之方,其**组成为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用法:水煎服。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白芍药、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张山雷曰:“本方实从《金匮要略》胶艾汤而来,即以原方去阿胶、艾叶、甘草三味”(《沈氏妇科辑要笺正·卷下》)。仲景胶艾汤本为**妇人冲任虚损,阴血不能内守而致的多种出血证而设,蔺氏减去其中暖宫调经,养血止血之阿胶��艾叶和甘草,将生地易为熟地、芍药定为白芍,保留原方之当归、川芎,并名之以“四物汤”,从而使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之方变为**伤科血虚血滞证候之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谓:“当归(去芦,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三、四物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的功效与主治
1.川芎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行气开郁,祛风止痛。
【主治】
(1)用于血瘀气滞的痛证。若血瘀闭经、痛经,配赤芍、桃仁等,如血府逐瘀汤;若寒凝血瘀者,配桂心、当归等,如《妇人良方》温经汤;若产后恶露不行,瘀滞腹痛,配当归、桃仁等,如生化汤。
(2)用于头痛,风湿痹痛。川芎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治头痛,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均可随证配伍用之。常配独活、桂枝、防风等祛风湿通络药同用。近代临床还以川芎注射液静脉滴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人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女人血闭无子。
《名医别录》: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症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瘘,脑痈发背,瘰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
《珍珠囊》:散诸经之风,治头痛、颈痛;上行头角,助清阳之气,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调经。
2.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性味归经】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主治】
(1)用于心肝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常配熟地、白芍等同用,如四物汤;若气血两虚者,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如当归补血汤。
(2)用于血瘀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症。若因于气滞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红花;因于寒凝者,配肉桂、艾叶等。
(3)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用于痈疽疮疡。用于疮疡初期,常配金银花、连翘、炮山甲等;用于痈疽后期,气血亏虚者,常配人参、黄芪、熟地等。
此外,还能治久咳气喘。
《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胃肠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腹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医学启源》:能和血补血。
《主治秘要》:其用有三:心经药一也,和血二也,治诸病夜甚三也。
《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3.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经加工蒸晒而成。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主治】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为补血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同用。
(2)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蒸汗、盗汗、遗精、消渴等。常与山茱萸、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3)用于肾阴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常与制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药同用。
《本草从新》:资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补益真阴,聪耳明目,黑发乌须。又能补脾阴,止久泄。治劳伤风痹,阴亏发热,干咳痰嗽,气短喘促,胃中空虚觉馁,痘证心虚无脓,病后胫骨酸痛,产后脐腹急痛,感证阴亏,无汗便秘,诸种动血,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本草纲目》: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医学启源》:虚损血衰之人须用,善黑须发。
《主治秘要》:其用有五:益肾水真阴一也,和产后气血二也去脐腹急痛三也,养阴退阳四也,壮水之源五也。
4.白芍 为芍药之一种,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肝平肝。
【主治】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若阴虚有热,一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地骨皮等。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胸胁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症。
(3)用于印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证,常配桂枝;治阴虚盗汗,常配生地、牡蛎、浮小麦等。
《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痔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壅气,治胁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疥疮,头痛,明目,目赤,胬肉。白者止血。
(二)四物汤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现代常用于妇人月经不调、胎产疾病、荨麻疹等慢性皮肤病、骨伤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紫癜、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营血虚滞者。
本方所治之证为营血亏虚血行不畅所致,肝为藏血之脏,血虚则肝失所养,无以上荣,故头晕目眩。心主血,藏神,血虚则无以养心,以致心神不宁,故心悸失眠。营血亏虚,则唇爪失于濡养,故苍白无华。妇人肝血不足,冲任虚损,加之血行不畅,故月经量少,甚者不能应时而下,或前或后,脐腹作痛。治以补养营血为主。由于血虚则易滞,故在补血的同时结合和血,既可生新,又能防瘀。
四物汤中用药仅有4味,但药简意赅,功专效稳,为**血证之基本方。方中熟地味甘性微温,质润而腻,为滋阴补血之要药。《本草纲目·卷十六》谓其“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张介宾亦云本品“能补五脏之真阴,而又于多血之脏为*要……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其功能益血滋阴,补肾生精,故本方以之为君。当归甘温质润,归肝、心经,长于补血,兼能**,前人称其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景岳全书·卷四十八》)。本方用之,一则可助熟地补血之力,二则可行经隧脉道之滞,为方中臣药。白芍酸甘质柔,归肝、脾经,功擅养血敛阴。《本草备要》谓本品能“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与地、归相协则本方滋阴养血功益著,并可缓挛急而止腹痛;川芎辛散温通,归肝、心经,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络脉,为血中之气药,顺其血行而防血瘀,长于**行气,与当归相伍则畅达血脉之力益彰,二者并为方中佐药。
方中地、芍阴柔,专于养血敛阴,故有血中血药之称;归、芎温通补中有行,而有血中气药之誉。前者补血力胜,然其性阴柔凝滞;后者补力逊之,却有温通流动之机。故张秉成说:“血虚多滞,经脉隧道,不能滑利通畅,又恐地、芍纯阴之性,无温养流动之机,故必加以当归、川芎辛香温润,能养血而行血之气,以流动之”(《成方便读·卷一》)。对归、芎配伍之义的阐释颇为透彻详明。四药相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血虚者得之可收补血之功,血滞者得之可奏行血之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补血与**之品并用,补血不滞血,和血不伤血。二为方中诸药皆归肝经,因而本方重在调补肝血。关于四物汤的组方配伍,古代医家也多有阐述。徐颜纯曰:“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之血药也,通肾经,性味甘寒,能生真阴之虚也;当归血中主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温,分三治,全用**,各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治血虚腹痛也。此特血病而求血药之属者也”(《玉机微义》录自《医方集解·理血之剂》)。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四物汤中四味药均入血分,用治血分病症。明代吴琨《医方考》中亦谓:“血不足者,此方调之。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日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当归辛温能**,芍药酸寒能敛血,熟地甘濡能补血”。又曰:“当归入心脾,芍药人肝,熟地入肾,乃川芎者,彻上彻下而行血中之气者也”。《医垒元戎》中曰:“熟地黄补血,如脐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于肾经之药也;川芎治风,泄肝木也,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肝经之药也,芍药和血理脾,如腹中虚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经之药也;当归和血,如血刺痛,非此不除,乃通肾经之药也”。以上所述,系古今诸多医家之共识。故本方虽有归、芎**之功,然“气血贵在流通”,方用川芎实系顺其血行。故四物汤应为补血之主方。具体在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情况,灵活调理,不可拘泥于补血调血之论。
本方的药量、药性和配伍关系决定了本方具有以下特点:①从药量看,阳主疏通,阴主收摄,如果归、芎之用量大于地、芍,则阳胜于阴,阴从阳化而主疏通;若地、芍之用量大于归、芎,则阴胜于阳,阳从阴化而主收摄;若地、芍与归、芎用量相等,则疏通与收摄相当,既可养血,又能行血调经。②从**特点看,本方既有地、芍之滋腻,又有归、芎之辛燥;既有归、芎性刚而属阳,又有地、芍性柔而属阴,相配则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刚柔相济,而阴阳调和。③从配伍特点看,既有地、芍之纯阴补血,又有归、芎之纯阳行血,一为血中之血药,一为血中之气药,如此则地、芍配伍归、芎,而成行血不伤血;反之,归、芎配伍地、芍,而成补血不滞血。所以,是一首既补又行之剂。④从功效特点看,药性和配伍决定整个方剂的功效特点是血虚能补,血燥能润,血溢能止,血瘀能行,为肝血不足之主方。⑤*后,从应用特点看,一为补血之通剂,二为妇科所常用,三为**血分病症的基础方。所以,四物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被誉为血病之通剂。正如汪昂所说:“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宗。”
四物汤方下说:“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中四物汤用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历代医家对四物汤的主治进行了扩充。《圣济总录》:“产后亡阴,血虚汗出不止”。《鸡峰普济方·卷十六》:“妊娠至产前腹痛不可堪忍,及月事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疼痛”。《世医得效方·卷十四》:“产后血干,痞闷心烦;产育艰难,或一岁一产”。《叶氏女科证治·卷三》:“妊娠血少无以养胎,遍身酸懒,面色青黄,不思饮食,精神困倦,形容枯槁”。《医方集解》:“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痛”。《文堂集验方》:“子宫不收”。可见无论妇人胎前产后,月经不调诸疾,辨证属血虚兼有血滞者均可酌情选用四物汤。故陈自明在《妇人良方大全·卷二)中将本方列为**妇人疾患的通用方,被称为“妇科圣方”,一直沿用,至今不衰。
与此同时,许多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又将本方用于多种血虚证候的**。如《传信适用方》:“赤眼”。《朱氏集验方》:“休息痢”。《丹溪心法》:“荣中有热,及肺壅鼻衄生疮,一切丹毒”。《普济方》:“禀气不足,齿久不生;小儿时行疮痘发热,已出未出,或出不快,及疮斑余毒”。《玉机微义》:“头痛”。《明医杂著》:“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发热,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或胁作痛”。《口齿类要·卷四》:“血虚发热,口舌生疮,或牙龈肿溃,或日晡发热,烦躁不安,或因怒而致”。《医方考》:“痘根淡,血弱者”。《寿世保元》:“麻疹前后有潮热不退等症,并为血虚血热者;妊娠不语,麻疹既出,已过三月不能没,属内有虚热者”。《简明医彀·卷三》:“失血发厥”。《证治汇补》:“血虚,风中血脉,及偏枯在左者;阴虚血弱耳聋;血虚火动咽痛”。《医宗金鉴》:“一切血虚,血热,血燥诸证,伤损出血”。《杂病源流犀烛》:“近视,血虚证,筋惕,皮痒”。《罗氏会约医镜》:“伤寒左手脉弱,面白唇淡,口干舌燥,血虚躁扰如狂者”。《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指出本方可**“一切血虚”之证。《证治汇补·卷一》用治“血虚中风”。《蕉窗方意解》中云:“治男子妇女脾气虚耗,虚火上炎,血液枯涸,肝气不舒等各种病证”。吴琨《医方考》曰:“血不足者,此方调之”。汪昂在《医方集解·理血之剂》中亦云:“凡血证能宜四物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