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股海沉浮:让投资变得理性一些
1.1.1 警惕股市风险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老生常谈的至理名言,现在却屡屡蜕变成每次“劫难”后散户的自我解嘲。自从有了股市,就有了泡沫,就有了闹得沸沸扬扬的“泡沫论”、“赌场论”和“婴儿论”,不成熟和不理性似乎一直在伴随着股市和股民们的成长历程。21世纪以来,八年的中国股市似乎一直处于戏剧化的演进过程当中,泡沫时而鼓起、膨胀,时而破灭,一次次涤荡着投资者脆弱的心理和情感。都说成熟的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我们的股市市值却未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真实的绩效。股指失真,市盈率没什么意义,买股票就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大家跟着感觉走,甚至于在“瞎起哄”中被庄家利用;少数外资、游资趁火打劫,赚个钵满盂满之后便抽“楼板”而去,留下的那些无知无畏、可悲可怜的散户股民们,就被动地成为*后的买单者。
在股市中,“泡沫的本质就是持续上涨”,而泡沫膨胀就会损害经济。在泡沫状态下,人们对于可能得到的利益形成了不切实际的预期,从而做出误导投资的决策。美国**的财务分析家、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佩因曼(Stephen Penmen,2004)博士把此时此刻股民的行为比作一个“连锁信”游戏,一个人接受了投机的信念,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大家纷纷加入投机的链条中,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随着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链条而获益,因为后来加入的人将买更多的股票从而使股价上扬。事实上,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之下,炒作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应有的理智,盘面越积越厚,整个股市很难找到物超所值的股票,惶恐和动荡进一步放大羊群效应,一有风吹草动,便草木皆兵,大伙蜂拥而上,一哄而散,不计成本,溃不成军。
泡沫是虚拟经济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泡沫毕竟是泡沫,泡沫往往意味着圈套和陷阱。它使得股票价格远远超出由收益、账面价值、营业收入和其他基本面信息所体现的价值,而暂时的繁荣*终会走向破灭。在充斥于大众媒体的股评家的富有磁性的感召之下,在公司管理层信誓旦旦的谎言和承诺之下,以及在那些不胫而走的敏感信息的驱使之下,投资者在“非理性繁荣”的预期当中忽略了扎实的基本分析。时间和经历分明告诉大家,必须回复到基本价值分析。利用基本分析,积极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并适时、适当地利用它而获取额外收益。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参透“数字背后的故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而有效的分析技术,也是投资者应当掌握而且不难掌握的**的投资技巧。
1.1.2 识会计,看报表,做积极的投资者
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实际上就是买这家公司,该公司的经济业绩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就是股票真正的价码。而这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就是会计信息,即公司定期���不定期发布的财务报告。“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注重基本面分析的积极投资者,他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概括为“阅读”,而他阅读得*多的就是财务报告。有人对巴菲特1965—2006年的投资业绩进行过统计,发现在此期间巴菲特的财富增长幅度是3 600多倍,是同期美国股市涨幅的55倍。打个比方说,如果你把自己仅有的1万元交给巴菲特打理,42年后巴菲特就会使你拥有3600多万元的身价。人们惊叹巴菲特拥有一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但巴菲特却说:“我从来不关心股价走势,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也许还会妨碍我做出正确的选择。”巴菲特坚持认为,他是在投资企业而不是股票,如果有可能就尽量远离股市。他的投资理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投资行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巴菲特几乎不用电脑,在他的办公室里*多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巴菲特保存了几乎美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在他进行投资前,他就已经对目标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了非常缜密的分析,通过透视财务报告,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指导投资决策。
会计和财务报告是企业经营的记分牌,它将一家公司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显示它的绩效、问题和前景。“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工作只会碍手碍脚。”遗憾的是,太多的人宁愿做消极的投资者,保持着所谓的“理性无知”。他们执著于盘面价格的表象,而疏于对支撑盘面的公司价值的内在分析。所以,他们对于揭示公司内在价值的财务报告要么不屑一顾,要么望而却步。“所谓玩世不恭的人,就是那些知道事物的价格,而对价值一无所知的人。”可是千万别忘了,“价格是你看到的,而价值才是你所得到的。”在价格和价值之间做出比较和选择,实际上就是权衡利弊得失的一个基本信条。
曾经有个记者问巴菲特:“我应该怎么学习股票投资呢?”巴菲特回答说:“看上市公司的年报。”但是,美国有那么多家上市公司,又经过了那么多年,上市公司的年报岂不是太多了?巴菲特就淡淡地告诉他:“很简单,按照字母顺序,从**家公司的年报开始看起。”这也许有些夸张,对于常人来说几乎匪夷所思。巴菲特的确是把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行业资料等这些基本面的分析上。正是因为能透视财务报告,才有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的巨大成功。
会计和财务报告对于初学者来说总是显得神秘而复杂,甚至让人敬而远之。而事实几乎与之恰恰相反。一位大家在会计学界摸索了大半生后,突然醒悟,与其说会计学是一门学问,毋宁说它是一种生活。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都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弄成一笔糊涂账。会计首先体现为人的记性的一种补充,其次又体现为人这种经济动物的一种理性头脑。会计本身是庸俗的,是世俗生活中的经济学。大经济学家汪丁丁毫无讳言地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天生就会算计。只不过人这种天生的算计本能,似乎天然地落在了名字叫会计的头上。会计发展到今天似乎也不负众望,把人类的这种经济意识发挥到了****的地步。做会计可能需要专业的素养和扎实的训练,而用会计在某种意义上需要花费的就是“坐享其成”的功夫,就像一个人虽不懂得游戏软件编程却可以尽情地游戏一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就是为广大投资者准备的,“可理解性”或者通俗易懂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要求之一。投资者就是资本市场的消费者,应该具有“上帝”般的优越感和自信心,稍微用心留意一下财务报告,那些看起来枯燥、机械甚至干瘪的数据,就会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一个经济主体刚刚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1.2 财务报告:借我一双慧眼吧
1.2.1 慧眼识报表
美国会计学者亚伯拉罕·比尔拉夫曾经说过:“财务报表犹如名贵香水,只能细细品鉴,而不能生吞活剥。”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很有价值的,而它在向投资者提供“慧眼”的同时,还需要投资者用慧眼加以透视。富有理性而不是一味投机取巧的投资者总善于合乎逻辑地、一层一层地“解剖”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地、一步一步地“调整”着原始形态的财务数据,将其转化为客观评价公司绩效和发展前景的有用数据,并*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买、卖或持有方面的决策。
财务报告有很多用途,*重要的一条就是为投资和商业活动提供信息。众多投资者希望了解什么样的公司值得他们以什么样的价格去交易,自然而然地,他们就把眼光投向公司的财务报告以求得公司潜在价值的启示。这个潜在价值即基础价值,它构成股票价格的基础;注重这个基础价值的分析就是基本分析,财务报告恰恰构成基本分析的核心。基本分析挑战投机,而投机太猖獗就会颠覆资本市场,进而导致投机所获得的短期利益昙花一现,并*终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解读财务报告,参透个中玄机,有助于刺穿那些推动泡沫膨胀的拙劣的、幼稚的或者阴险的想法,稳定投资者的心态和信念,虽然短期收益可能不是那么明显,而从长远看,注重分析企业内在价值的投资者无疑将成为*大的受益者。
1.2.2 财务报告质量特征:用户的需求,会计的追求
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如同商品对于消费者一样,质量是信誉、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会计能够提供怎样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问题。综合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一般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在其制定过程中贯穿着“企业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可持续投资”的理念,这本身就是向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传达了积极的信息。新准则把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要求比较完整地体现为八个方面,这里简单地概括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就要求企业:(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不得根据虚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首先,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的历史绩效进行评判,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即具有反馈价值;其次,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理解和使用。显而易见,只有提供能够让投资者看得懂的财务报告,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但考虑到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这也是我们解读财务报告的用意之一。
4.司比性
**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这样便于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即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这样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绩效,并从中做出正确的抉择。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附有售后回购协议的销售,往往带有变相融资的性质,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相关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要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谨慎性主要是投资者为了避免过于乐观和盲目的决策而在会计信息上做出的一种取舍,但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应注意企业是否有秘密准备嫌疑。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众所周知,信息具有时效性,机会稍纵即逝,过期作废。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实务中,可能因为太及时提供信息而导致不可靠性,而不及时就会导致丧失决策良机,其有用性就大大降低。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实效性,会计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的时候需要加以鉴别和认定,并根据自身需求制定或调整相应的决策。
以上信息质量要求,无一不是站在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的。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它们可能构成对基本质量特征的一种修订或者校正,这些都是我们在解读财务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