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其祖先是宋国的**,后避难来到鲁国。三岁丧父,幼年贫困,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三十岁时开办私学,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五十一岁时开始在鲁国做官,颇有政绩,三年后,因与执政者政见不同,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得到任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专心从事《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献的整理。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辑成的,辑录了孔子和一些孔门弟子的言行,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在汉初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传本,魏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早《论语》注本。
内容概要
现在通行的《论语》有二十篇,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尤其是其中的许多伦理道德准则,至今仍为中国乃至东南亚一些**地区所信奉和遵循。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论语》论“仁”多达一百零九处,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仁”既是一个哲学概念、一个*高的道德范畴,也包含了诸如爱、忠、恕、孝、智、勇、信、敏、惠、宽等具体方面,而且,志士仁人应该“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再远乎”(《泰伯》),孔子的崇“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阐述了孔子“礼”的观念。《论语》论“礼”多达七十四处,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极力鼓吹周礼,言“吾从周”(《八佾》),“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论语》还记载了孔子有关教育的论述。对于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他都有精辟的见解:提倡“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倡“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切问近思”、“举一反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