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节 古代中药鉴定��识
中药鉴别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识别出哪些可供**,哪些药有毒,哪些药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无文字时代,这些**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知识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约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中就记载有治病的**,如采英(酸模)、采萋(泽泻)、采艾(苦艾)、蕹(益母草)、采蝱(贝母)、采卷耳(苍耳)、采芣莒(车前)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出土**经鉴定确定的共9种,为桂皮、花椒、姜、佩兰、茅香、高良姜、藁本、牡蛎、朱砂。出土有**和医方的著作共6种,记载的药名总数初步统计有39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有**247种。据专家推论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早的医学方书。该书主要内容虽是以临床**和“养生”为主的非**学专著,但它提供了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珍贵史料。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早的**学专著。著者不明,成书年代在秦、汉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值得指出的是,《五十二病方》中的247种**,将近一半不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明当时的用药品种还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