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哲学史教程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哲学史教程

  • 作者:丁祯彦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03366
  • 出版日期:1989年07月01日
  • 页数:519
  • 定价:¥3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受**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教委《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的规定编著的,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政教、哲学、历史、中文、教育等专业的教材。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师范院校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工作的同志合作编写,华东师大哲学系名誉系主任、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冯契教授具体指导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我们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纲要》(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已有的中国哲学史论著和教材中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文章节选
    **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节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哲学在原始社会已经有了萌芽。原始人群在劳动生产中,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恩格斯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高问题,象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据考古材料,我国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已有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等随葬物品,表明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人死后还继续其生前的生活,这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同时,由于当时人们对梦境、感觉、思维等精神现象不能正确解释,以为有离开主体而存在的灵魂。这些都是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原始的认识论上的根源。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物质现象和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有比较现实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虽然有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萌芽,但是,哲学作为一门概括人类知识的学问,一种探讨世界观的意识形态,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才诞生的。根据古代传说和地下发掘的资料,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
    目录
    **篇 先秦
    **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节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兴起
    **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二、“仁”的学说-
    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四、“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一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一、儒墨显学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取实予名”与“三表”
    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第三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道”的学说
    二、“无为”与“无名”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四节 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节 《管子》的哲学思想
    一、“精气”说
    二、“静因之道”
    第二节 孟子的��学思想
    一、“仁政”学说
    二、“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三、“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
    第三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二、“蔽于天而不知人”
    三、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四、“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一、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
    二、后期墨家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对“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
    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三、“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四、“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
    一、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二、“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三、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第三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唯心主义的思辨体系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篇 秦汉——鸦片战争以前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第八章 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三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第十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第十一章 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的进化论阶段
    第十三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与马克思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胜利和专业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