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依人选曲和依情选曲的曲牌联缀体,长于抒情性和歌唱性,却逊于叙述性与戏剧性。不利于对戏剧性强的情节给以戏剧性的音乐表现,从而妨碍了戏曲音乐的全面发展。以上既是它们珍贵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也是它们难以逾越的艺术局限与历史局限。这一历史实际必然呼唤能够弥补这些局限的后来者,从而引发了17世纪明末清初梆子腔以及后来的皮黄腔。
梆子腔与皮黄腔在继承先辈的艺术长处的基础上,弥补了先辈的艺术局限,实现了如下五大变革:**大变革是梆子腔与皮黄腔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戏曲音乐已由专业性的文人音乐(创作)时代走向了广泛的业余性民间音乐(创作)的时代。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在音乐方面的审美好尚,增强了戏曲音乐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地加速了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在仅仅一两百年的时间内就传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第二大变革是发展了依情变曲和依人变曲的板式变化体,增强了音乐的叙述性与戏剧性功能,在表现戏剧性情节的功能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解决了音乐方面统一性与对比性的辩证关系,符合我们民族“在统一的前提下求对比”的“和”的审美意识。第三大变革是发展了文场(管弦)过门,不但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器乐的表现空间与表现功能,而且使戏曲音乐有了能辨别什么剧种、什么声腔甚至什么板式的音乐“主题”。第四大变革是皮黄腔在梆子腔的单腔系统板式变化体之后,发展了拥有西皮腔、二黄腔等多腔系统的板式变化体,使音乐表现能在更多和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艺术功能。第五大变革是皮黄腔划时代地实现了男女与行当分腔,从而解放了戏曲舞台上长期在音乐方面被压抑的男性角色、男性唱腔、男声演唱半边天,大大提高与推动了戏曲音乐的性格化发展。以上五方面**的历史突破,形成了戏曲音乐历史发展的第三个发展时期,即梆子腔、��黄腔盛行的时期,标志着戏曲音乐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