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宋明理学(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宋明理学(第二版)

  • 作者:陈来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35152
  • 出版日期:2004年03月01日
  • 页数:331
  • 定价:¥29.8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宋明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家”或“新儒学”,在日本也有时被称为“新儒教”。“儒家”、“儒学”、“儒教”都是古代文献中使用过的概念。这三个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处;而就其分别而言,大体上可以说,“儒家”的用法可强调其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分别,“儒学”的用法强调其作为学术体系的意义,而“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所习惯使用的“儒家”、“儒学”,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换言之,“儒学”、“儒家”是指你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传统。如冯友兰说过,在历史上,“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反映出中国学者注重把儒家作为其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
    “新儒家”或“新儒学”的提法,就现在所知的早期用例是冯友兰的著作。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上册“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章中言:“战国时有孟苟二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卜德(Derk Boodde)后来的英译,即将新儒家译为“Neo-Confucianism"乃本于此。不过,近代汉语学术中所谓“新儒家”之用不一定始于冯友兰,如他在其《中国哲学史》下册“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
    文章节选
    **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理学的正式诞生虽然在北宋中期,但理学所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它所由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想方向在中唐的新儒学运动及宋初的思潮演变动向中可以找到直接的渊源。中唐的韩(愈)李(翱)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被公认为理学的先导和前驱,宋前期对理学后来的产**生过直接影响的不止是三先生,范仲淹、欧阳修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范、欧在气质上也更接近于韩愈。在文化的“近世化”过程中,中唐到北宋前期学术之间看上去似乎超历史的联结十分引人注目。古文运动中“唐宋八大家”的提法,*好地说明了北宋前期文化与中唐的嬗延关系。新儒家运动也是同样,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复兴儒家的基本口号与发展方向,确乎是北宋庆历时期思想运动的先导。而庆历时期思想运动又恰为道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一)韩 愈
    前人说“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他出身寒微,三岁时父母双亡,就养于伯兄家,由嫂郑氏抚养,后来伯兄故去,依寡嫂长大成人。由于“家贫不足以自活”,他自幼刻苦学儒,他自己曾说:“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①他的出身与思想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历程。韩愈是古文运动的**,诗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仁》、《原鬼》)体现了他的思想。
    ……
    目录

    引 言
    宋明理学的正名
    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理学的定位
    **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
    第二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节 周敦颐
    第二节 张 载
    第三节 程 颢
    第四节 程 颐
    第五节 邵 雍
    第六节 谢良佐
    第三章 南宋理学发展
    **节 杨 时
    第二节 胡 宏
    第三节 朱 熹
    第四节 陆九渊
    第五节 杨 简
    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节 曹端
    第二节 薛瑄
    第三节 胡居仁
    第四节 陈献章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节 王守仁
    第二节 湛若水
    第三节 罗钦顺
    第四节 王廷相
    第五节 王 畿
    第六节 王 艮
    第七节 罗汝芳
    第八节 刘宗周
    附李滉
    结束语
    综合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