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观景台的建与拆:
2002年2月1日下午,遭到市民强烈反对的南京紫金山观景台终于引爆拆除,至此,连续4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紫金山观景台事件以政府的被动纠错而告终,但是,围绕观景台的是是非非曾经一度引起广大市民与专家讨论的话题以及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完结。
是“建什么好”还是“根本就不该建”?
紫金山观景台建在*高峰头陀岭上,预计总造价为3 000万元,工程于2001年4月动工。据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介绍,它实际上是江苏省气象局的高水平观测站,规划兴建时只考虑了观测效果,曾对建筑设计在国际上进行了招标,国内外9个单位参加竞标,但对景观问题没有做太多的考虑。
同年10月,《南京晨报》率先根据读者反映刊文《头陀岭上在建什么》,在随后10余天连续报道并展开讨论,该不该在这里建这样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就成了南京市民议论的焦点,共有4 000多个市民参与了大讨论。绝大多数市民认为,观景台作为政府修建的公共设施,是一个极大的败笔——是对紫金山整体形象的破坏。**对紫金山风景区的建设与维护已经经历了几代人,谁也无权置**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对紫金山进行“破坏性建设”。紫金山上根本就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建筑。一位老天文工作者说:“早在70多年前修建紫金山天文台时,就是因为考虑到建在头陀岭会破坏紫金山的整体风貌,才将天文台建在目前的位置。当时是全国之*的天文台尚且如此?作用、地位都不能和天文台相比的观景台有什么理由建在这里?”
一位署名“南京人”的读者在给《南京晨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紫金山是南京市的一处“绿肺”,而这个观景台就如一把利刃插在了紫金山这个南京人的“绿肺”上。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的马光教授给观景台一个比喻:“像是龙脖子上长了个大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景瀚也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景区,应该是生态价值**位,社会价值第二位,商业价值是*次要的。
市民对修建观景台的激烈反对是投资方之一的中山陵园管理局事先没有想到的,更是南京市政府所没有预料到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管理局办公室张主任也承认没有想到市民会有这么大的意见。但在“该不该建”的质疑中,备受指责的中山陵园管理局、南京市规划局一直拒绝公开发表言论。在市政府,一位官员就此向记者谈了两句话:**句是:观景台的选址、规划,有法律依据,不存在违法问题;其二,方案招标、行政审批完全符合法定程序。
然而,10月17日,东南大学法律系教师施建辉、顾大松向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讼,起诉市规划局违法行政,要求市规划局撤销对观景台的规划许可。
事情起于2001年9月,施建辉、顾大松两位老师在一次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议间隙陪同专家学者游览中山陵风景区,在登临紫金山高峰时,意外发现这里冒出了一个硕大的正在施工的圆柱体建筑物。“那东西(指观景台)看起来像碉堡,与周围的环境非常的不协调”,顾大松当时对专家学者们提出的疑问无法作答,事后才知道是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在修建南京紫金山观景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