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有机化学学习笔记(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有机化学学习笔记(第二版)

  • 作者:刘在群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14874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 页数:389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理科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要点,将有机化学知识重整为五部分内容:**部分通过学习烷烃、烯烃、炔烃,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第二部分介绍以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为核心的脂肪族化合物,包括卤代烃、醇、醚、脂肪胺;第三部分介绍以亲电取代反应为核心的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芳香烃、酚、芳香胺、杂环化合物;第四部分介绍以亲核加成反应及负碳离子反应为核心的脂肪族化合物,包括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还包括氨基酸和糖;第五部分介绍以分子轨道理论为核心的周环反应。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文章节选
    绪论
    有机化学是研究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碳酸(盐)之外的含碳化合物的化学分支学科。它是由有机反应及机理、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及电子效应理论等组成的、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特点在于知识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知识体系的灵活性。我们首先从有机化学的发展开始学习。
    0.1 有机化学的发展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其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该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过程。有机化学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着化学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化学分支学科。化学发展过程中两次重要的突破推动了有机化学的诞生。
    0.1.1 从斯塔尔到拉瓦锡——燃素说的终结。氧化理论的兴起
    燃烧现象一直吸引着早期化学家们的研究兴趣,在化学发展的自然哲学时期,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年)在他的《地下物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燃素(phlogiston)的概念,认为燃素就是物质中可燃烧的组分,这一观念经过他的学生斯塔尔(1660—1734年)的解说才逐渐流行开来。燃素说解释了当时的许多化学现象,例如,对于氧化反应,斯塔尔认为是燃素从物质中逃逸的过程。燃素说的确是化学发展史上**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化学原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实证主义观念逐渐使科学具备了实践性的特点,人们开始试图寻求并证实燃素的客观存在。其间,对于气体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证实燃素说是错误的,为氧化学说的诞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绪论
    0.1 有机化学的发展
    0.2 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
    0.3 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具
    第1章 烷烃
    1.1 命名与结构
    1.2 异构现象
    1.3 物理性质
    1.4 有机化学反应理论及类型
    1.5 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
    第2章 立体化学
    2.1 对称因素与手性分子
    2.2 手性碳与手性分子的表达
    2.3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2.4 含有三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2.5 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
    2.6 烷烃卤代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2.7 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3章 脂环烃
    3.1 分类与命名
    3.2 化学性质
    3.3 环的稳定性——Baeyer张力学说
    3.4 环己烷的立体化学
    3.5 小环化合物的合成
    第4章 烯烃与二烯烃
    4.1 烯烃的命名与结构
    4.2 烯烃的化学性质Ⅰ——亲电加成反应
    4.3 烯烃的化学性质Ⅱ——氧化反应
    4.4 烯烃的化学性质Ⅲ——还原反应
    4.5 烯烃的化学性质Ⅳ——聚合反应
    4.6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7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Ⅰ——亲电加成反应和Diels-Alder反应
    4.8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Ⅱ——聚合反应
    第5章 炔烃
    5.1 命名与结构
    5.2 物理性质_
    5.3 化学性质Ⅰ——端炔氢、端炔负碳离子的反应
    5.4 化学性质Ⅱ——加成反应
    5.5 化学性质Ⅲ——氧化、还原及聚合反应
    以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为核心的脂肪族化合物
    第6章 卤代烃
    6.1 分类与命名
    6.2 化学性质Ⅰ——亲核取代反应
    6.3 化学性质Ⅱ——消除反应
    6.4 化学性质Ⅲ——与金属的反应
    6.5 化学性质Ⅳ——还原反应
    6.6 化学性质Ⅴ——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7章 醇与醚
    7.1 结构与命名
    7.2 物理性质
    7.3 化学性质Ⅰ——氢、氧原子的性质
    7.4 化学性质Ⅱ——将—OH转化为—X
    7.5 化学性质Ⅲ——消除与重排
    7.6 化学性质Ⅳ——醇的氧化与合成
    7.7 醚的化学性质
    7.8 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第8章 脂肪胺
    8.1 结构与命名
    8.2 物理性质
    8.3 化学性质Ⅰ——烷(酰)基化
    8.4 化学性质Ⅱ——氧化反应
    8.5 化学性质Ⅲ——与亚硝酸反应
    8.6 化学性质Ⅳ——消除反应
    8.7 重氮甲烷和叠氮化合物的性质
    8.8 胺的合成
    以亲电取代反应为核心的芳香族化合物
    第9章 芳香烃
    9.1 结构与命名
    9.2 物理性质
    9.3 化学性质Ⅰ——亲电取代反应
    9.4 化学性质Ⅱ——基团的定位效应
    9.5 化学性质Ⅲ——还原、氧化、加成和侧链上的反应
    9.6 萘的化学性质Ⅰ——亲电取代反应
    9.7 萘的化学性质Ⅱ——氧化、加成、还原反应
    9.8 蒽的化学性质
    第10章 酚与芳香胺
    第11章 杂环化合物
    以亲核加成反应及负碳离子反应为核心的脂肪族化合物
    第12章 醛与酮
    第13章 羧酸
    第14章 羧酸衍生物
    第15章 负碳离子反应
    第16章 氨基酸
    第17章 糖
    以分子轨道理论处理有机化学反应问题
    第18章 周环反应
    主要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